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戴叔伦唐代〕《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寥落前事支离

寥落 liáo luò
(1).稀疏;稀少。《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李善 注:“寥落,星稀之貌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渐暮,遇寥落三两家,乃欲寄宿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五福》:“今人既寿矣,既富矣,而不康寧,以后子孙寥落,讼狱频仍,或水火为灾,或盗贼时发,则亦何取乎寿富哉!”
(2).衰落;衰败。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 南阳 、 洛阳 、 晋阳 、 凤阳 ,今日寥落之区,昔日云龙风虎之地,地气随人气而迁也。”
(3).冷落;冷清。 唐 元稹 《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宋 司马光 《和道矩红梨花》之一:“繁枝细叶互低昂,香敌酴醿艷海棠。应为穷边太寥落,併将春色付穠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此为 孙布政 家废园,人跡罕到,虽有人家,亦甚隔絶寥落。”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间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声音,这是在远远寥落的长街上凄凉地喊着的漫长的叫卖声。”
(4).谓孤单;寂寞。 唐 张九龄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都旧寮》:“去国诚寥落,经途弊险巇。” 元 乔吉 《水仙子·雨窗即事》曲:“客怀寥落雨声中,春事商量花信风。” 清 周亮工 《送汪舟次游庐山序》:“吾友 舟次 汪子 负磊落才,今秋不得於有司,别予归 维扬 ,念予寥落,忽復渡江相慰。”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前事 qián shì
过去的事情。例如: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  ——《漢語大詞典》
支离(支離)zhī lí
(1).分散;分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