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推独步,声气幸相亲。

权德舆唐代〕《哭刘四尚书(勒于碑阴)

士友惜贤人,天朝丧守臣。才华推独步,声气幸相亲。
理析寰中妙,儒为席上珍。笑言成月旦,风韵挹天真。
丹地膺推择,青油寄抚循。岂言朝象魏,翻是卧漳滨。
命赐龙泉重,追荣密印陈。撤弦惊物故,庀具见家贫。
牢落风悲笛,汍澜涕泣巾。只嗟蒿里月,非复柳营春。
黄绢碑文在,青松隧路新。音容无处所,归作北邙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才华独步声气相亲

才华(才華)cái huá
才美之表现于外者,多指文才。《北齐书·崔瞻传》:“ 崔瞻 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唐 牟融 《送沈翔》诗:“谩有才华嗟未达,閒寻鸥鸟暂忘机。” 宋 周密 《玲珑四犯》词:“年少忍负才华?儘佔断艷歌芳酒。” 明 高启 《酬谢翰林留别》诗:“顾余忝乡里,才华敢论美。” 巴金 《毒草病》:“你比我有才华,你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我却不是。”  ——《漢語大詞典》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1.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2.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4.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5.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6.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7.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8.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9. 除去。如:「推陈出新」。
独步(獨步)dú bù
(1).独自漫步;独自步行。《汉书·李陵传》:“昏后, 陵 便衣独步出营。”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起遶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 冰心 《超人》:“他从局里低头独步的回来,关上门,摘下帽子,便坐在书桌旁边。”
(2).谓独一无二;无与伦比。《慎子·外篇》:“﹝ 藺相如 ﹞谓 慎子 曰:‘人谓 秦王 如虎,不可触也,僕已摩其顶,拍其肩矣。’ 慎子 曰:‘善哉,先生天下之独步也。’”《后汉书·逸民传·戴良》:“我若 仲尼 长东 鲁 , 大禹 出西 羌 ,独步天下,谁与为偶!”《水浒传》第五六回:“这 徐寧 的金枪法、钩镰枪法,端的是天下独步。” 徐迟 《牡丹》二:“有名的花旦 黄赛陂 ,唱得珠圆玉润,独步一时。”  ——《漢語大詞典》
声气(聲氣)shēng qì
(1).声音气息。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 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 沙汀 《淘金记》十二:“同 彭胖 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
(2).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 宋 王禹偁 《别长沙彭暐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 周生 , 宛平 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
(3).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杜预 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
(4).说话的声音和语气。 汉 王充 《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司空 南阳 来季德 停丧在殯,忽然见形,坐祭牀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纔那一隻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 鲁迅 《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5).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自 皇甫持正 、 李南纪 、 孙可之 以后,学 韩 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 章炳麟 《辨诗》:“ 汉 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
(6).犹言神情、气概、声势。 汉 徐干 《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配 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一:“ 澹师 昼睡时,声气一何猥?” 孙犁 《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
(7).犹言消息或音讯。《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錮诸臣,咸以东林为归。 玉立 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 张篁溪 《记自立会》:“后与吾师 康南海 先生暗通声气,得 南海 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 日 救亡堡垒。”
(8).犹议论。 清 曾国藩 《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势不能不腾为口説而播为声气。”《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  ——《漢語大詞典》
幸 xìng《國語辭典》

幸 [ xìng ]

  1. 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2. 姓。如晉代有幸靈。
  1. 意外獲得的。如:「萬幸」。《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諸犯贓罪已款伏及當鞫而幸免者,悉付元問官以竟其罪。」
  2. 多虧。如:「幸蒙厚愛」、「幸有大家鼎力相助。」《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 》:「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
  1. 高興。如:「慶幸」、「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2. 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3.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相亲(相親)xiāng qīn
互相亲爱;相亲近。《管子·轻重丁》:“功臣之家……骨肉相亲。”《史记·管晏列传论》:“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宋 苏轼 《留别雩泉》诗:“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郭沫若 《地球,我的母亲》诗:“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永远和你相亲。”
男女双方亲人在议婚时安排的一次会面。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平儿 先看见来头,却也猜着八九:‘必是相亲的。’”沪剧《罗汉钱》第二场:“你爹娘跟她同到 东三庄 ,一定为你去相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