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陈润唐代〕《宿北乐馆

欲眠不眠夜深浅,越鸟一声空山远。庭木萧萧落叶时,
溪声雨声听不辨。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栋里不知浑是云,晓来但觉衣裳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溪流潺潺习习灯影山光

溪流 xī liú
山中小水流。 宋 陆游 《寄子虞》诗:“山色春寒淡,溪流宿雨通。”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 双龙洞 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漢語大詞典》
潺潺 chán chán
(1).水流貌。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明 王錂 《春芜记·宴赏》:“看霏霏山抹微云,更潺潺水遶孤村。” 冰心 《寄小读者》十四:“如今呢……过的是水的生活,自在的潺潺流走。”
(2).流水声。 唐 孟郊 《吊卢殷》诗:“百泉空相吊,日久哀潺潺。”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游者入门,即闻水声潺潺。” 周立波 《扫盲志异》:“五月里的一个晚上,大雨才停。涨了水的山溪潺潺地喧闹。”
(3).形容雨声。 唐 柳宗元 《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诗:“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 仙人山 。” 明 高启 《四月朔日休沐雨中》诗:“送春风雨苦潺潺,得告今朝免缀班。” 清 唐孙华 《寒食日泊舟惠山对雨》诗之三:“终朝溜雨响潺潺,石径沾泥竟未攀。”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习习(習習)xí xí
(1).频频飞动貌。《楚辞·九辩》:“驂白霓之习习兮,歷群灵之丰丰。” 朱熹 集注:“习习,飞动貌。” 晋 左思 《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
(2).微风和煦貌。《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 传:“习习,和舒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风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冰心 《寄小读者》七:“凉风习习,舟如冰上行。”
(3).盛多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张铣 注:“习习,盛也。”
(4).清雅和谐貌。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文选·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李周翰 注:“洋洋习习,清雅貌。”
(5).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细辛出 华山 ,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 石 觉森寒如浇氷水,喉中习习作痒。”
(6).象声词。 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沈从文 《边城》十一:“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  ——《漢語大詞典》
灯影(燈影)dēng yǐng
(1).灯光。 唐 沈佺期 《夜游》诗:“月华连昼色,灯影杂星光。”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明妖》:“我覷他灯影下庞儿无恙。”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八章:“门首的灯影中站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2).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 南唐 陈陶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诗:“ 祗园 树老梵声小, 雪岭 花香灯影长。”
(3).指 灯影峡 。在 长江 西陵峡 。 郭沫若 《再出夔门》诗:“ 唐僧 师弟立山头, 灯影 联翩猪与猴。”  ——《漢語大詞典》
山光 shān guāng
山的景色。 南朝 梁 沈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唐 岑参 《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窗 chuāng《國語辭典》

窗 [ chuāng ]

  1. 房屋中用来透光通气的洞孔。如:「窗户」、「天窗」、「玻璃窗」。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