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明时(明時)míng shí
(1).阐明天时的变化。《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 孔颖达 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治歷明时,盈缩之度无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治歷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汉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 仲治 旡年。”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漢語大詞典》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汉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 仲治 旡年。”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漢語大詞典》
早 zǎo《國語辭典》
早 [ zǎo ]
名- 天刚亮的时候。如:「一大早」、「大清早」、「从早到晚」。
- 参见「早安 」条。
- 姓。如晋代有早衍。
- 晨间的。如:「早饭」、「早操」、「早班」。
- 较原时间提前的,未到预定时间的。如:「早退」、「急什么,离开演的时间还早呢!」《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 不晚。如:「天色还早,您多坐会儿吧!」
- 初时的、先时的。如:「早期」、「早稻」。
- 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如:「我们早说好了。」、「他早走了。」
- 已经。宋·秦观〈阮郎归·退花新绿渐团枝〉词:「怨春春怎知,日长早被酒禁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谢了又谢,……到得城中,天色却早晚了。」
- 还未到适当时间的。如:「早婚」、「早夭」、「早产」。
- 到达某一程度还有段距离的。如:「你想赶上他,还早得很呢!」
献 ( 獻 ) xiàn
献 [ xiàn ]
-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贡~。捐~。~身。~礼。借花~佛。
- 表现出来:~技。~艺。~媚。~丑。
-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
甘泉 gān quán
(1).甜美的泉水。《荀子·尧问》:“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 唐 骆宾王 《灵泉颂》:“冥契动天,甘泉涌地。泠泠无极,烝烝不匱。” 许地山 《换巢鸾凤》:“但愿人间一切血泪和汗点,一洒出来就同雨点一样化做甘泉。”
(2).指美好的水泉。 宋 曾巩 《齐州北水门记》:“ 济南 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
(3).宫名。故址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甘泉山 。本 秦 宫。 汉武帝 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三辅黄图·甘泉宫》:“一曰 云阳宫 …… 始皇 二十七年作 甘泉宫 及前殿,筑甬道自 咸阳 属之。 汉武帝 建元 中增广之。周回一十九里,中有 牛首山 ,望见 长安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朕亦当法 孝武皇帝 也,如此则 甘泉 、 建章 可復兴矣。” 唐 李郢 《江上逢王将军》诗:“虬鬚憔悴羽林郎,曾入 甘泉 侍 武皇 。”
(4).宫名。 五代 后汉 离宫名。见《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
(5).赋名。 汉 扬雄 撰。《汉书·扬雄传上》:“﹝上﹞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正月,从上 甘泉 还,奏《甘泉赋》以风……天子异焉。”后因以“甘泉”喻指进献主上而受到赏识的文章。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欲随 平子 去,犹未献《甘泉》。”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拂青萍白日寒,禁不住气冲碧汉,竟何年遇主奏《甘泉》?”
(6). 汉 粮仓名。《通典·食货十一》:“入粟 甘泉 ,不復告緡。” 明 李贽 《富国名臣总前论》:“又於京师置平準以平物价……不待加赋而国用自足, 太仓 、 甘泉 一岁皆满。” ——《漢語大詞典》
(2).指美好的水泉。 宋 曾巩 《齐州北水门记》:“ 济南 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
(3).宫名。故址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甘泉山 。本 秦 宫。 汉武帝 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三辅黄图·甘泉宫》:“一曰 云阳宫 …… 始皇 二十七年作 甘泉宫 及前殿,筑甬道自 咸阳 属之。 汉武帝 建元 中增广之。周回一十九里,中有 牛首山 ,望见 长安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朕亦当法 孝武皇帝 也,如此则 甘泉 、 建章 可復兴矣。” 唐 李郢 《江上逢王将军》诗:“虬鬚憔悴羽林郎,曾入 甘泉 侍 武皇 。”
(4).宫名。 五代 后汉 离宫名。见《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
(5).赋名。 汉 扬雄 撰。《汉书·扬雄传上》:“﹝上﹞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正月,从上 甘泉 还,奏《甘泉赋》以风……天子异焉。”后因以“甘泉”喻指进献主上而受到赏识的文章。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欲随 平子 去,犹未献《甘泉》。”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拂青萍白日寒,禁不住气冲碧汉,竟何年遇主奏《甘泉》?”
(6). 汉 粮仓名。《通典·食货十一》:“入粟 甘泉 ,不復告緡。” 明 李贽 《富国名臣总前论》:“又於京师置平準以平物价……不待加赋而国用自足, 太仓 、 甘泉 一岁皆满。”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公车(公車)gōng chē
(1).君主的兵车。《诗·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緑縢,二矛重弓。” 郑玄 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 孔颖达 疏:“公之兵车有千乘矣。”
(2).官车。《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 郑玄 注:“公,犹官也。”《后汉书·霍谞传》:“服闕,公车徵,再迁 北海 相,入为尚书僕射。” 唐 元结 《黍官引》:“公车诣魏闕,天子垂清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
(3). 汉 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汉书·丁鸿传》:“赐御衣及綬,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 李贤 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詔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尔等皆执艺术,待詔公车。”《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诣公车对策;如 司马光 、 苏辙 辈,復置左右,以辅圣德。”
(4). 汉 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明 王晫 《今世说·雅量》:“﹝ 李梦兰 ﹞弱冠举孝廉,公车不第,策蹇南归,务益砥礪读书。”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家 西涧 先生説:‘ 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连上公车不第,因就 朱方旦 问之。’” 清 王韬 《〈日本杂事诗〉序》:“而君时公车北上,以此相左。”
(5).借指应试的举子。《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闈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漢語大詞典》
(2).官车。《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 郑玄 注:“公,犹官也。”《后汉书·霍谞传》:“服闕,公车徵,再迁 北海 相,入为尚书僕射。” 唐 元结 《黍官引》:“公车诣魏闕,天子垂清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
(3). 汉 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汉书·丁鸿传》:“赐御衣及綬,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 李贤 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詔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尔等皆执艺术,待詔公车。”《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诣公车对策;如 司马光 、 苏辙 辈,復置左右,以辅圣德。”
(4). 汉 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明 王晫 《今世说·雅量》:“﹝ 李梦兰 ﹞弱冠举孝廉,公车不第,策蹇南归,务益砥礪读书。”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家 西涧 先生説:‘ 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连上公车不第,因就 朱方旦 问之。’” 清 王韬 《〈日本杂事诗〉序》:“而君时公车北上,以此相左。”
(5).借指应试的举子。《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闈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漢語大詞典》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误人(誤人)wù rén
贻害于人。《佛本行集经》卷四三:“自行邪道復误人,下贱愚痴何所别。”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二:“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