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虎今无半,狐狸宿有群。

窦牟唐代〕《秋日洛阳官舍寄上水部家兄

洛阳归老日,此县忽为君。白发兄仍见,丹诚帝岂闻。
九衢横逝水,二室散浮云。屈指豪家尽,伤心要地分。
禁中周几鼎,源上汉诸坟。貔虎今无半,狐狸宿有群。
威声惭北部,仁化乐南薰。野檗饥来食,天香静处焚。
壮年唯喜酒,幼学便诃文。及尔空衰暮,离忧讵可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貔虎狐狸宿

貔虎 pí hǔ
亦作“豼虎”。
(1).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三国 魏 阮籍 《搏赤猿帖》:“僕不想歘尔梦搏赤猿,其力甚於貔虎。”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翩翩执金吾,緹骑类貔虎。”
(2).比喻勇猛的将士。《后汉书·光武帝纪赞》:“ 寻邑 百万,貔虎为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驱貔虎,奋尺劒,入紫微,升帝道。”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阶下豼虎士,幕中鸳鷺行。” 明 孙贲 《送翰林典籍张敏行之官西上》诗:“九重下詔徵貔虎,推轂上将开都府。”
(3).比喻桀骜不驯的武夫。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自祖宗以来,以管军八人总领中外师旅,内以弹压貔虎,外以威服夷夏。”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1.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2.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1.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1.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狐狸 hú lí
(1).兽名。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后合指狐。常喻奸佞狡猾的坏人。《东观汉记·张纲传》:“侍御史 张纲 独埋轮于 雒阳 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唐 杜甫 《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说岳全传》第十三回:“得意狐狸强似虎,败翎鸚鵡不如鸡。” 袁静 《红色交通线》第二回:“ 徐耀明 真像个老狐狸。”
(2).犹花招。喻狡猾的手段。 曲波 《桥隆飙》一:“你不要给我耍狐狸!笑面虎,花脸狼,我都见过!”  ——《漢語大詞典》
宿 sù/xiǔ/xiù《國語辭典》

宿 [ sù ]

  1. 供休止的处所。如:「宿舍」。《周礼·地官·遗人》:「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2. 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3. 姓。如汉代有宿详。
  1. 住夜。《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2. 停留。《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
  3. 安、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晋·杜预·注:「宿,犹安也。」
  1. 旧的、积久的。如:「宿怨」、「宿忧」。《汉书·卷七○·陈汤传》:「雪边吏之宿耻。」
  2. 隔夜的。如:「宿雨」、「宿醉」。《镜花缘·第四回》:「睡到黎明,宿酒已消。」
  3. 前世的。如:「宿缘」。
  4. 平日的。《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王霸妻传》:「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通「夙」。
  1. 素来、平时。《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2. 早先。《管子·地图》:「宿定所征伐之国。」唐·尹知章·注:「宿,犹先也。」

宿 [ xiǔ ]

  1. 夜晚。如:「整宿」。《红楼梦·第四八回》:「商议已定,一宿无话。」

宿 [ xiù ]

  1. 星座。如:「星宿」、「二十八宿」。汉·王充《论衡·祀义》:「天有列宿,地有宅舍。」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1.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2.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1.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1.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2.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1.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