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郎曾首拜,亚尹未平除。

窦常唐代〕《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幼为逃难者,才省用兵初。去国三苗外,全生四纪馀。
老头亲帝里,归处失吾庐。逝水犹呜咽,祥云自卷舒。
正郎曾首拜,亚尹未平除。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
思凌天际鹤,言甚辙中鱼。玉立知求己,金声乍起予。
在朝鱼水分,多病雪霜居。忽报阳春曲,纵横恨不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亚尹未平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1.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2.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3.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4.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5.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6. 姓。如漢代有郎顗。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首 shǒu《國語辭典》

首 [ shǒu ]

  1. 头、脑袋。如:「顿首」、「叩首」、「昂首阔步」、「搔首弄姿」。
  2. 领袖、带头的人。如:「元首」、「罪魁祸首」、「群龙无首」。
  3. 开端、开始。如:「岁首」、「篇首」。
  4. 要领。《书经·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5. 量词。计算诗、词、歌曲等的单位。如:「一首小诗」、「两首歌」。
  6. 方、边。如:「右首」、「东首」、「上首」。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最高的、第一的。如:「首次」、「首富」、「首席代表」。
  1. 开始、最先的。如:「首创先例」、「首当其冲」。
  1. 朝向。《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
  2. 出面检举告发或自陈罪状。如:「出首」、「自首」。《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我明日就将落花上枝为由,教张覇到府,首他以妖术惑人。」
拜 bài《國語辭典》

拜 [ bài ]

  1. 一種禮節行為:➊ ​ 對人低頭拱手行禮,或兩手扶地跪下磕頭。如:「交拜」、「叩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➋ ​ 對神明的行禮。有時合掌,有時執香。如:「大拜拜」、「拜佛吃素」。
  2. 為訪問人或看望人的客氣語法。如:「回拜」、「拜見」。
  3. 引申為祝賀的意思。如:「拜壽」。
  4. 任官、授職。《文選·李密·陳情表》:「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三國演義·第四回》:「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1. 姓。如宋代有拜瑚。
  2. 電腦上八個位元合成的一組,稱為「拜」(byte)​。如:「在倚天中文系統中,一個中文字元占了兩個拜。」
亚尹(亞尹)yà yǐn
少尹的别称。 唐 岑参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诗:“亚尹同心者,风流贤大夫。” 唐 皇甫冉 《河南郑少尹城南亭送郑判官还河东》诗:“使臣怀饯席,亚尹有前溪。”  ——《漢語大詞典》
未平 wèi píng
(1).未必妥当。《三国志·吴志·顾雍传》“ 顾君 不言,言必有中”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曰:‘ 顾公 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
(2).没有平息。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漢語大詞典》
除 chú《國語辭典》

除 [ chú ]

  1. 去掉。如:「铲除」、「扫除」、「为民除害」、「排除万难」。
  2. 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国演义·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3. 更易、更换。如:「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
  4. 整治、修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5. 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如:「六除以二等于三。」
  1. 台阶。《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2.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如:「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1. 表示不计算在内。如:「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