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断续(斷續)duàn xù
时而中断,时而接续。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於《高纪》则云语在《项传》,於《项传》则云事具《高纪》。”《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 白氏 歌这一曲,声气已是断续,好生喫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漢語大詞典》
长门(長門)cháng mén
汉 宫名。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 陈皇后 时得幸,颇妒,别在 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 蜀郡 成都 司马相如 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 相如 、 文君 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 相如 为文以悟主上, 陈皇后 復得亲幸。”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唐 杜牧 《长安夜月》诗:“独有 长门 里,蛾眉对晓晴。” 宋 辛弃疾 《摸鱼儿·淳熙己亥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词:“ 长门 事,準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妬。千金纵买 相如 赋,脉脉此情谁诉。”《天雨花》第二一回:“你四人身入 长门 ,红颜薄命。”参见“ 长门怨 ”。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清泠 qīng líng
(1).清凉寒冷。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鸿爌炾以爣閬,飋萧条而清泠。” 清 汤右曾 《登岘山亭至甘泉寺》诗:“休问葡萄拨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2).谓风神隽秀。《太平御览》卷四四七引 晋 郭澄之 《郭子》:“ 简文 云:‘ 谢安南 清泠如其弟,学艺不如 孔严 。’” 唐 高适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荀山人》诗:“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
(3).形容声音清越。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 宋 陈允平 《酹江月·赋水仙》词:“一曲清泠声渐杳,月高人在珠宫。”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赐冰》:“按《帝京景物略》:前 明 於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卖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嗑嗑,曰冰盏。是物今尚有之,清泠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4).水名。《庄子·让王》:“﹝ 北人无择 ﹞因自投 清泠之渊 。”《山海经·中山经》:“神 耕父 处之,常游 清泠之渊 ,出入有光。” 郭璞 注:“ 清泠水 ,在 西鄂县 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 汉 张衡 《东京赋》:“囚 耕父 於 清泠 ,溺女魃於 神潢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嵇康 《高士传》:“ 许由 悵然不自得,乃遇 清泠之水 ,洗其耳,拭其目。” ——《漢語大詞典》
(2).谓风神隽秀。《太平御览》卷四四七引 晋 郭澄之 《郭子》:“ 简文 云:‘ 谢安南 清泠如其弟,学艺不如 孔严 。’” 唐 高适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荀山人》诗:“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
(3).形容声音清越。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 宋 陈允平 《酹江月·赋水仙》词:“一曲清泠声渐杳,月高人在珠宫。”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赐冰》:“按《帝京景物略》:前 明 於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卖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嗑嗑,曰冰盏。是物今尚有之,清泠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4).水名。《庄子·让王》:“﹝ 北人无择 ﹞因自投 清泠之渊 。”《山海经·中山经》:“神 耕父 处之,常游 清泠之渊 ,出入有光。” 郭璞 注:“ 清泠水 ,在 西鄂县 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 汉 张衡 《东京赋》:“囚 耕父 於 清泠 ,溺女魃於 神潢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嵇康 《高士传》:“ 许由 悵然不自得,乃遇 清泠之水 ,洗其耳,拭其目。” ——《漢語大詞典》
逆旅 nì lǚ
(1).客舍;旅馆。《左传·僖公二年》:“今 虢 为不道,保于逆旅。” 杜预 注:“逆旅,客舍也。” 唐 刘长卿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醉。” 郁达夫 《东梓关》:“一时重复身入了舟车逆旅的中间,反觉得是回到了熟习的故乡来的样子。”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晋 陶潜 《自祭文》:“ 陶子 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於本宅。” 宋 叶适 《剡溪舟中》诗:“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 明 何景明 《宗哲初至夜集》诗:“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风景倍悽然。”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九:“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
(3).叛逆的军队。 明 王世贞 《中官考二》:“又与少保 于谦 、 王文 等图为不轨,纠合逆旅,迎立外藩。” ——《漢語大詞典》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晋 陶潜 《自祭文》:“ 陶子 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於本宅。” 宋 叶适 《剡溪舟中》诗:“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 明 何景明 《宗哲初至夜集》诗:“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风景倍悽然。”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九:“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
(3).叛逆的军队。 明 王世贞 《中官考二》:“又与少保 于谦 、 王文 等图为不轨,纠合逆旅,迎立外藩。”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