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契 qì/qiè/xiè《國語辭典》
契 [ qì ]
动- 刻。如:「契刻」、「契舟求剑」。《诗经·大雅·绵》:「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淮南子·齐俗》:「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
- 投合、切合。如:「相契」、「契合」。《新唐书·卷九三·李𪟝传》:「其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
- 刻出来的文字。如:「契文」、「殷契」。
- 合同、合约。如:「地契」、「房契」。《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 志趣相投的朋友。晋·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唐·武元衡〈至栎阳崇道寺闻严十少府趋侍〉诗:「松筠自古多年契,风月怀贤此夜心。」
契 [ xiè ]
名- 人名。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尧时为司徒,封于商。也作「偰」。
契 [ qiè ]
动- (一)2.之又音。
- 畏怯。通「怯」。参见「契需 」条。
真空 zhēn kōng
(1).佛教语。一般谓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自非道登正觉,安住於大般涅槃;行在真空,深入於无为般若。” 唐 慧能 《坛经·般若品》:“念念説空,不识真空。”《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释氏 见得高底儘高,或问他何故只説空,曰:説玄空又説真空。玄空便是空无物,真空却是有物。”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
(2).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空气的空间。借指没有任何势力占领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地方。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 上海 的租界并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真空,但不失为一个可以利用的隙缝。” ——《漢語大詞典》
(2).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空气的空间。借指没有任何势力占领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地方。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 上海 的租界并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真空,但不失为一个可以利用的隙缝。” ——《漢語大詞典》
义 ( 義 ) yì《國語辭典》
- 「义 」的异体字。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名-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动-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智慧 zhì huì
亦作“ 智惠 ”。
(1).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英雄灭尽有石闕,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 《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惠广弘於沙界。” ——《漢語大詞典》
(1).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英雄灭尽有石闕,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 《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惠广弘於沙界。” ——《漢語大詞典》
芽 yá《國語辭典》
芽 [ yá ]
名- 植物初生的苗。如:「豆芽」、「麦芽」、「嫩芽」。唐·白居易〈种桃歌〉:「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词:「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形状像芽的东西。如:「肉芽」、「银芽」。
- 姓。如春秋时邹有芽亶。
- 发芽。宋·欧阳修〈重赠刘原父〉诗:「而今春物已烂漫,念昔草木冰未芽。」
- 开始、发生。汉·蔡邕〈释诲〉:「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渐以芽。」晋·江统〈函谷关赋〉:「遏奸宄于未芽,殿邪伪于萌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