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竹声(竹声)
唐 戎昱 秋夜梁十三厅事 竹声风度急,灯影月来微。
唐 刘沧 题郑中丞东溪 高轩夜静竹声远,曲岸春深杨柳低。
唐 李嶷 林园秋夜作 月色遍秋露,竹声兼夜泉。
元 吴师道 十一月十二日崇文阁下私试二十三日出和张仲举 不知卧听萧萧雪,何似山窗洒竹声。 ——《骈字类编》
唐 刘沧 题郑中丞东溪 高轩夜静竹声远,曲岸春深杨柳低。
唐 李嶷 林园秋夜作 月色遍秋露,竹声兼夜泉。
元 吴师道 十一月十二日崇文阁下私试二十三日出和张仲举 不知卧听萧萧雪,何似山窗洒竹声。 ——《骈字类编》
风度(風度)fēng dù
(1).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士人摇惑,若不自禁。” 魏巍 《挤垮它》:“他浑身上下都很清洁、整齐,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和风度。”
(2).特指美好的举止姿态。《魏书·穆亮传》:“ 羆 弟 亮 ,字 幼辅 ,初字 老生 ,早有风度。”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 文采同志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颇有风度。”
(3).气概,器量。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
(4).指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末,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诗…… 文圭 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殆庶几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启》:“ 谢公 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山僧惊异。告曰:此 焦山 僧 朗月 之诗,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风度语言,与君相似。”
(5).风吹拂过。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鏘。” 唐 顾非熊 《出塞即事》诗之一:“ 河 上月沉鸿雁起,磧中风度犬羊膻。” 唐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鐘。”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美好的举止姿态。《魏书·穆亮传》:“ 羆 弟 亮 ,字 幼辅 ,初字 老生 ,早有风度。”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 文采同志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颇有风度。”
(3).气概,器量。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
(4).指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末,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诗…… 文圭 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殆庶几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启》:“ 谢公 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山僧惊异。告曰:此 焦山 僧 朗月 之诗,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风度语言,与君相似。”
(5).风吹拂过。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鏘。” 唐 顾非熊 《出塞即事》诗之一:“ 河 上月沉鸿雁起,磧中风度犬羊膻。” 唐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鐘。” ——《漢語大詞典》
急 jí《國語辭典》
急 [ jí ]
形- 没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 不能等、亟待解决的。如:「急事」、「急件」、「急邮」。
- 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 因想把事情尽速完成而激动。如:「为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 令人著急。如:「考试铃都响了,还不见他人,真急人!」
- 忙于解决他人之事或困难。如:「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 迅速的。如:「急转弯」。《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
- 困难、严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灯影(燈影)dēng yǐng
(1).灯光。 唐 沈佺期 《夜游》诗:“月华连昼色,灯影杂星光。”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明妖》:“我覷他灯影下庞儿无恙。”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八章:“门首的灯影中站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2).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 南唐 陈陶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诗:“ 祗园 树老梵声小, 雪岭 花香灯影长。”
(3).指 灯影峡 。在 长江 西陵峡 。 郭沫若 《再出夔门》诗:“ 唐僧 师弟立山头, 灯影 联翩猪与猴。” ——《漢語大詞典》
(2).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 南唐 陈陶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诗:“ 祗园 树老梵声小, 雪岭 花香灯影长。”
(3).指 灯影峡 。在 长江 西陵峡 。 郭沫若 《再出夔门》诗:“ 唐僧 师弟立山头, 灯影 联翩猪与猴。” ——《漢語大詞典》
月来
唐 齐己 潇湘二十韵 月来分夜底,云度见秋痕。 ——《骈字类编》
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動-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