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车缅唐代〕《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一作王良士诗)

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节当南至日,星是北辰天。
宝戟罗仙仗,金炉引瑞烟。霏微双阙丽,溶曳九州连。
拂曙祥光满,分晴晓色鲜。一阳今在历,生植愿陶甄。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抗殿元首上元

抗殿 kàng diàn
(1).谓高筑殿堂。《文选·张衡〈西京赋〉》:“疏 龙首 以抗殿,状嵬峩以岌嶫。” 张铣 注:“ 龙首 ,山名。疏之构殿於上,故言抗。抗,举也。”《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负朝阳而抗殿,跨灵沼而浮荣。” 吕向 注:“抗,立也。”《陈书·高祖纪上》:“若夫表里山河,金汤嶮固,疏 龙首 以抗殿,揃 华岳 以为城,杂虑凭焉,彊兵自若。”
(2).高大的殿堂。 唐 刘孝孙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仙字》诗:“飞轩俯松柏,抗殿接云烟。” 唐 赵中虚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诗:“烟霞凝抗殿,松桂肃长廊。”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元首 yuán shǒu
(1).头。《逸周书·武顺》:“元首曰末。” 孔晁 注:“元首,头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远取诸物,则天尊地卑,以著人伦之体;近取诸身,则元首股肱,以表君臣之序。” 宋 梅尧臣 《目释》诗:“我居元首间,分并日月光;左右各照曜,盲一岂相妨。” 清 唐甄 《潜书·宗孟》:“如元首手趾,皆如我所欲至,夫如是,乃谓之能尽性也。”
(2).君主。《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孔 传:“元首,君也。” 三国 魏 曹丕 《灾异免策三公诏》:“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 禹 汤 辠己之义乎?” 宋 司马光 《谢门下侍郎表》:“臣避命弗获,居宠为忧,谨当承元首之明,竭股肱之力。”
(3).今亦用以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陈毅 《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 泰岱 。群英共检閲,盛业开万代。”
(4).为首者,祸首。《魏书·刑罚志》:“若 羊皮 ( 费羊皮 )不云卖,则 回 ( 张回 )无买心,则 羊皮 为元首, 张回 为从坐。”《旧唐书·韦虚心传》:“ 景龙 中, 西域 羌胡 背叛,时并擒获,有敕尽欲诛之。 虚心 论奏,但罪元首,其所全者千餘人。”
(5).创始人。 清 钱谦益 《采花酿酒歌》:“採花酿酒谁作法,终古 修罗 是元首。”
(6).岁之始。《晋书·律历志中》:“ 汤 作《殷历》,弗復以正月朔旦立春为节也,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元首。”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1.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4.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5.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6.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1. 姓。如汉代有接昕。
上元 shàng yuán
(1).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2).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 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3).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
(4).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宝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宫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张居正 《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