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

崔备唐代〕《清溪路中寄诸公(一作寄韦于二侍御)

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
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隔云回溪更深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1.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2.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3.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1.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2.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3.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4.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1.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1. 姓。如汉代有偏吕。
郡 jùn《國語辭典》

郡 [ jùn ]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周时县大郡小,以县统郡,至秦始皇时,废封建,行郡县,郡大县小,以郡统县,汉以后历代因袭,隋唐时曾罢郡置州,宋时改郡为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2. 姓。如明代有郡敬。
隔云(隔云)
彭年 阳山大石诗 隔云分野绿,穿月逗中空。  ——《分类字锦》
岑 cén《國語辭典》

岑 [ cén ]

  1. 山高而小的样子。《说文解字·山部》:「岑,山小而高。」
  2. 高。《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1. 高而小的山。《文选·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文选·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
  2. 姓。如汉代有岑彭。
回溪(迴溪,迴谿)huí xī
亦作“ 迴谿 ”。亦作“廻溪”。回曲的溪流。 汉 枚乘 《七发》:“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絶区兮临迴溪。”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迴谿縈曲阻,峻阪路威夷。” 唐 李白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迴谿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明 何景明 《沅州道中》诗之二:“钩云盘曲磴,沿月遡廻溪。”
迴谿:见“ 回谿阪 ”。  ——《漢語大詞典》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更深 gēng shēn
夜深。 唐 杜甫 《火》诗:“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是岁二月十八之夕, 素娥 復至,时已更深,生与妇俱已寝。” 夏衍 《长途》:“在旅店里谈到更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