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名-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动-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 几,几个:~人。~日。
-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 命运,天命:天~。气~。
-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 责备,列举过错:~落。
-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芝田 zhī tián
传说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尔迺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羣仙种耨焉。” 宋 曾巩 《丹霞洞》诗:“初谁凿险搆楼观,更使遶舍开芝田。”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金陵旧事下》:“射兹谷鮒,洌彼寒泉,分甘玉液,流润芝田。”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云开(云开)
唐 高适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唐 韦应物 沣上精舍荅赵氏外生伉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
唐 卢纶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唐 胡曾 咏史诗 石城 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 ——《骈字类编》
唐 韦应物 沣上精舍荅赵氏外生伉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
唐 卢纶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唐 胡曾 咏史诗 石城 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 ——《骈字类编》
石路
唐 卢象 送祖咏 石路雪初下,荒村鸡共飞。
唐 岑参 暮秋山行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石路青苔花漫漫,雪檐垂溜玉森森。
唐 李益 入南山至全师兰若 石路瑶草散,松门寒景深。
唐 王建 九仙公主旧庄 仙居五里外门西,石路亲回御马蹄。
唐 杜牧 池州废林泉寺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唐 温庭筠 寄清源寺僧 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唐 柴夔 望九华山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唐 刘得仁 山中寻道人不遇 石路特来寻道者,云房空见有仙经。
宋 苏轼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骈字类编》
唐 岑参 暮秋山行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石路青苔花漫漫,雪檐垂溜玉森森。
唐 李益 入南山至全师兰若 石路瑶草散,松门寒景深。
唐 王建 九仙公主旧庄 仙居五里外门西,石路亲回御马蹄。
唐 杜牧 池州废林泉寺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唐 温庭筠 寄清源寺僧 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唐 柴夔 望九华山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唐 刘得仁 山中寻道人不遇 石路特来寻道者,云房空见有仙经。
宋 苏轼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骈字类编》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