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

武元衡唐代〕《送张六谏议归朝

诏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笛怨柳营烟漠漠,
云愁江馆雨萧萧。鸳鸿得路争先翥,松柏凌寒独后凋。
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诏书前日丹霄儒冠皂貂

诏书(詔書)zhào shū
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 哲宗皇帝 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詔书,大赦天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吕雉 冷笑道:‘ 陈平 、 周勃 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 樊哙 ,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  ——《漢語大詞典》
前日 qián rì
(1).前些日子;往日。《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致为臣而归。王就见 孟子 ,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吴 不信前日之盟。”《宋史·孝宗纪三》:“然易表称书,改臣称姪,减去岁币,以定邻好, 金 人易 宋 之心,至是亦寖异於前日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约,不好自家启齿。”《儒林外史》第十六回:“我前日説你气色好,主有个贵人星照命,今日何如?”
(2).昨天的前一天。 唐 白居易 《赠梦得》诗:“前日君家饮,昨日 王 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陶行知 《劝慈母读〈千字课〉》:“前日十时 许隽人 、 柏烈武 二先生约集旅居 上海 、 安徽 各界领袖,会商推广平民教育进行方法。”
(3).昨天。《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向 匡超人 説道:‘家老爷拜上 匡爷 。因昨日谈及 匡爷 还不曾恭喜取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 匡超人 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説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丹霄 dān xiāo
(1).谓绚丽的天空。 汉 贾谊 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 晋 庾阐 《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诗:“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康有为 《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万里烟波迴紫潮,五云宫闕耸丹霄。”
(2).帝王居处;朝廷;京都。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故愿一登文石之阶,陟丹霄之途。” 唐 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云泉寄好音。”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文章事业,风流才调,咫尺丹霄。”
(3).犹上苍。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二折:“我与你,乍见先已情投,一言便自机合,白首为期,丹霄可鉴。”  ——《漢語大詞典》
头 ( 頭 ) tóu/tou
头 [ tóu ]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8. 首领:~子。~目。
  9. 方面:他们是一~的。
  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戴 dài《國語辭典》

戴 [ dài ]

  1. 把东西附加在头、面、胸、臂等处。如:「戴花」、「戴帽子」、「戴眼镜」。
  2. 以头顶著。如:「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
  3. 拥护、推崇。如:「爱戴」、「拥戴」。《文选·张衡·东京赋》:「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1. 姓。如汉代有戴德、戴圣,治《礼记》传世,世称为「大戴」、「小戴」。
儒冠 rú guā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漢語大詞典》
脱 ( 脫 ) tuō
脱 [ tuō ]
  1. 离开,落掉:~产。~发()。~节。~离。~落。~贫(摆脱贫困)。~稿(完成著作)。~手。摆~。挣~。临阵逃~。
  2. 遗漏:~漏。~误。~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3. 取下,除去:~下。~帽。~氧。~脂。~胎换骨。
  4. 倘若,或许:~有不测。
  5. 轻慢:~略(放任,不拘束)。~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轻率,不持重,放荡)。
  6. 姓。
皂貂 zào diāo
亦作“皁貂”。 指黑貂制成的袍服。 唐 武元衡 《送张六谏议归朝》诗:“詔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 前蜀 韦庄 《宜君县北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诗之二:“明月严霜扑皁貂,羡君高卧正逍遥。” 宋 苏轼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袗絺方暑亦堪朝,岁晚凄风忆皁貂。”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