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 种植,培育:~艺(“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 立,建立:~立。~敌。
-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梅花。
- 姓。
朽 xiǔ《國語辭典》
朽 [ xiǔ ]
動- 腐爛、敗壞。如:「朽壞」。宋·蘇軾〈淮陰侯廟記〉:「將軍則與草木同朽,麋鹿俱死。」
- 磨滅。如:「永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雖久不廢, 此之謂不朽。」
- 敗壞的。如:「衰朽」。《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 衰老。如:「老朽」、「年朽齒落」。《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真傳》:「臣雖朽邁,敢忘往言?」唐·李賀〈贈陳商〉詩:「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 泛指腐敗的東西。《晉書·卷七○·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鸟 ( 鳥 ) niǎo
鸟 [ niǎo ]
- ◎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不栖(不棲)bù qī
(1).不栖止。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匪桐不栖,匪竹不食。”
(2).引申为不萦绕。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不萦绕。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 ——《漢語大詞典》
阶闲(阶闲)
唐 白居易 偶作 簟冷秋生早,阶闲日上多。 ——《骈字类编》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