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乏济时略,杖节抚藩维。

武元衡唐代〕《秋日对酒

行年过始衰,秋至独先悲。事往怜神魄,感深滋涕洟。
百忧纷在虑,一醉兀无思。宝瑟拂尘匣,徽音凝朱丝。
幽圃蕙兰气,烟窗松桂姿。我乏济时略,杖节抚藩维。
山川大兵后,牢落空城池。惊沙犹振野,绿草生荒陂。
物变风雨顺,人怀天地慈。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
波澜暗超忽,坚白亦磷缁。客有自嵩颍,重征栖隐期。
丹诀学仙晚,白云归谷迟。君恩不可报,霜露绕南枝。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济时杖节藩维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乏 fá《國語辭典》

乏 [ fá ]

  1. 欠缺。如:「乏味」、「缺乏」。唐·刘叉〈雪车〉诗:「远戍久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
  2. 没有。如:「乏人问津」、「回天乏术」。
  1. 贫穷。如:「贫乏」。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
  2. 疲劳。如:「疲乏」、「困乏」、「人困马乏」。
济时(濟時)jì shí
犹济世,救时。《国语·周语中》:“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旧唐书·隐逸传序》:“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经世手,济时英, 玉堂 金马 岂难登。” 周咏 《感怀》诗之三:“举目 新亭 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  ——《漢語大詞典》
略 lüè《國語辭典》

略 [ lüè ]

  1. 计谋、计划。如:「谋略」、「方略」、「战略」、「策略」。
  2. 概要、重点。如:「要略」、「史略」。《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3.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略统。
  1. 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2. 夺取、攻占。《淮南子·兵略》:「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3. 省去、简化。如:「省略」、「忽略」。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1. 简要的。如:「略表」、「略图」。《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1. 大致、稍微。如:「约略估计」、「略有所闻」、「略知一二」。《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杖节(杖節)zhàng jié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 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 ,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  ——《漢語大詞典》
抚 ( 撫 ) fǔ
抚 [ fǔ ]
  1. 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
  2. 扶持,保护:~养成人。
  3. 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
  4. 同“拊”。
藩维(藩維)fān wéi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后以“藩维”指藩国。 南朝 梁 沈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 清 顾炎武 《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使是书之论得行於数十年之前,足以隆藩维而重国势,当不至於今日。”
(2).边防要地。 唐 张籍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