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往 wǎng《國語辭典》
往 [ wǎng ]
动- 去。如:「前往」、「人来人往」。《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归向。如:「向往」、「神往」。《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 交际、交朋友。如:「交往」。《礼记·檀弓上》:「非兄弟,虽邻不往。」
- 致赠、赠送。《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 过去的、从前的。如:「往年」、「以往」。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昔日、昔时。《易经·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
- 死者。《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晋·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 向、朝。表示动作的方向。如:「往东走」、「往前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神魄 shén pò
心魄。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行年过始衰,秋至独先悲,事往怜神魄,感深滋涕洟。” 宋 张耒 《广化遇雨》诗:“萧森异人境,坐视动神魄。”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滋 zī《國語辭典》
滋 [ zī ]
动- 生长、繁殖。如:「滋生」。《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 培植、培养。《楚辞·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 引发、惹发。如:「滋事」。《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 润泽。《文选·谢惠连·捣衣诗》:「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唐·李商隐〈潭州〉诗:「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 补身体。如:「他身子十分虚弱,须好好滋补一番。」
- 北平方言。指喷射、冒。如:「管子裂了,直滋水。」
- 繁多、茂盛。《文选·潘岳·射雉赋》:「靡木不滋,无草不茂。」
- 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史记·卷一一二·酷吏传·序 》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 味道、美味。《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汦汦庶类,含甘吮滋。」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一六首之四:「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
- 汁液。《文选·扬雄·羽猎赋》:「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文选·左思·魏都赋》:「墨井盐池,玄滋素液。」
涕洟 tì tì
(1).眼泪和鼻涕。《礼记·檀弓上》:“将军 文子 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弔。主人深衣练冠,待於庙,垂涕洟。” 陆德明 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汉 马融 《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 唐 孟郊 《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 秋罗 导女潜出,相持呜咽,各有涕洟。” 章炳麟 《訄书·商鞅》:“而世之仁人流涕洟以忧天下者,猥以法家与刀笔吏同类而丑娸之。”
(2).涕泪俱下;哭泣。《易·萃》:“齎咨涕洟,无咎。” 高亨 注:“咨借为资……齎资涕洟,弔他人之丧之象也。” 唐 陆龟蒙 《田舍赋》:“今则阳亢而骄,苗渴而萎,十穗百粒,穫夫涕洟。” 宋 王安石 《祭周几道文》:“孰知君子,赴我称孤?发封涕洟,举屋惊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香玉》:“﹝ 黄生 ﹞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 ——《漢語大詞典》
(2).涕泪俱下;哭泣。《易·萃》:“齎咨涕洟,无咎。” 高亨 注:“咨借为资……齎资涕洟,弔他人之丧之象也。” 唐 陆龟蒙 《田舍赋》:“今则阳亢而骄,苗渴而萎,十穗百粒,穫夫涕洟。” 宋 王安石 《祭周几道文》:“孰知君子,赴我称孤?发封涕洟,举屋惊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香玉》:“﹝ 黄生 ﹞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