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青草 qīng cǎo
(1).青色的草。区别于“枯草”、“乾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 杜预 注:“在野则无蔬食之物。” 孔颖达 疏:“言在野无青草可食。” 闽 徐夤 《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诗:“八角红亭荫緑池,一朝青草盖遗基。”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 老舍 《四世同堂》七杂税名五:“砖瓦的缝隙中长出细长的几根青草。”
(2). 南宋 目。 宋 叶适 《终论二》:“今既减经总制,罢和买、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费以供餽四总领矣。”
(3).见“ 青草湖 ”。
(4).见“ 青草峒 ”。
(5).瘴气名。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参见“ 青草瘴 ”。 ——《漢語大詞典》
(2). 南宋 目。 宋 叶适 《终论二》:“今既减经总制,罢和买、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费以供餽四总领矣。”
(3).见“ 青草湖 ”。
(4).见“ 青草峒 ”。
(5).瘴气名。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参见“ 青草瘴 ”。 ——《漢語大詞典》
湖边(湖边)
元 元淮 苏堤秋宴 波底画桥天上动,湖边珠翠镜中行。 ——《骈字类编》
日色 rì sè
(1).太阳的颜色。《宋书·五行志五》:“ 后废帝 元徽 三年三月乙亥,日末没数丈,日色紫赤无光。”《水浒传》第七九回:“神号鬼哭,昏昏日色无光;岳撼山崩,浩浩波声若怒。”
(2).日光。 唐 李白 《长相思》诗:“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路要慢慢的行,伞要斜斜的打,不要叫日色晒了老爷。” 吴组缃 《山洪》十四:“灌木丛、竹篁和茅草,密密重重的屏蔽着,连日色也似乎看不见。”
(3).指日影。 唐 杜荀鹤 《送僧归国清寺》诗:“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4).犹天色。借指时间。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时日色已暝, 元佐 引领前望,忽见灯火,意有人家,乃寻而投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酒席既阑,日色已暮,都起身归衙。”《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日色还早,小人去与集上一班做公的弟兄约会一声,大家留心一访。” ——《漢語大詞典》
(2).日光。 唐 李白 《长相思》诗:“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路要慢慢的行,伞要斜斜的打,不要叫日色晒了老爷。” 吴组缃 《山洪》十四:“灌木丛、竹篁和茅草,密密重重的屏蔽着,连日色也似乎看不见。”
(3).指日影。 唐 杜荀鹤 《送僧归国清寺》诗:“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4).犹天色。借指时间。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时日色已暝, 元佐 引领前望,忽见灯火,意有人家,乃寻而投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酒席既阑,日色已暮,都起身归衙。”《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日色还早,小人去与集上一班做公的弟兄约会一声,大家留心一访。” ——《漢語大詞典》
低 dī《國語辭典》
低 [ dī ]
形- 上下距离小,或离地面近。与「高」相对。如:「低处」、「低空飞过」。《文选·谢朓·敬亭山诗》:「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宋·文天祥〈正气歌·序〉:「单扉低小,白间短窄。」
- 低下。指身分、能力、程度等而言。唐·李白〈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诗:「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 价较便宜的。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金橙径〉诗:「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
- 形容兴趣不高或情绪不好。如:「只要下雨天,我出门的兴致就低了。」、「自从落榜后,他的情绪一直很低。」
- 形容声音很小。如:「你说话的声音太低了,别人可能听不清楚。」
- 俯、向下弯。如:「低身」、「低头不语」。
- 放低、垂落。《文选·谢惠连·雪赋》:「愿低帷以昵帎,念解珮而褫绅。」唐·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鸣环动珮恩无尽,掩袖低巾泪不流。」
- 低矮的。如:「夜幕低垂」、「黄昏时,太阳低悬在海平面上。」
- 轻声的。宋·姜夔〈过垂虹〉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黄茅 huáng máo
(1).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杨万里 《曾伯贡主簿挽诗》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黄茅。” ——《漢語大詞典》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杨万里 《曾伯贡主簿挽诗》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黄茅。” ——《漢語大詞典》
嶂里(嶂里)
高士传见山中下 ——《骈字类编》
鹧鸪(鷓鴣)zhè gū
(1).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 中国 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文选·左思〈吴都赋〉》:“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 刘逵 注:“鷓鴣,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 豫章 已南诸郡处处有之。” 元 陈旅 《题雨竹》诗:“江上鷓鴣留客住, 黄陵庙 下泊船时。” 清 尤侗 《闻鹧鸪》诗:“鷓鴣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2).借指鹧鸪鸣声。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鴣。”
(3).曲调名。即《鹧鸪词》。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宋 贺铸 《菩萨蛮》词:“《鷓鴣》声几迭,灎灎金蕉叶。” 清 孙枝蔚 《题扇上俞雪朗画江南山水图长句》:“醉听隣船唱《鷓鴣》, 江 南乐事输 姑苏 。” 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山鷓鴣》,﹝别名﹞《鷓鴣辞》、《鷓鴣》。”参见“ 鷓鴣词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鹧鸪鸣声。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鴣。”
(3).曲调名。即《鹧鸪词》。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宋 贺铸 《菩萨蛮》词:“《鷓鴣》声几迭,灎灎金蕉叶。” 清 孙枝蔚 《题扇上俞雪朗画江南山水图长句》:“醉听隣船唱《鷓鴣》, 江 南乐事输 姑苏 。” 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山鷓鴣》,﹝别名﹞《鷓鴣辞》、《鷓鴣》。”参见“ 鷓鴣词 ”。 ——《漢語大詞典》
啼 tí《國語辭典》
啼 [ tí ]
动- 号哭。如:「啼哭」。《谷梁传·僖公十八年》:「丽姬下堂而啼。」《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
- 鸟兽的鸣叫。如:「虎啸猿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𫛞〉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