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顾况唐代〕《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断肠不见起行残月徘徊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断肠(斷腸)duàn cháng
(1).割开或切断肠子。《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
(2).谓肠断折。参见“ 断肠猿 ”。
(3).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 巫山 枉断肠。” 宋 苏轼 《次韵回文》之二:“红牋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 郭沫若 《牧羊哀话》:“像这样断肠地方,伤心国土,谁还有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片刻呢?”
(4).秋海棠花的别名。 清 黄宗羲 《小园记》:“至於丽春、款冬……断肠、洗手、红姑、虞美,丛生砌下,递换疄间,非盆盎之所收拾也。”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起行 qǐ xíng
(1).行走。 宋 苏轼 《西斋》诗:“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老残游记》第四回:“ 老残 住在店内,本该僱车,就往 曹州府 去,因想沿路打听那 玉贤 的政绩,故缓缓起行,以便察访。”
(2).动身;出动。《水浒传》第五八回:“ 宋江 唤 铁面孔目 裴宣 定拨下山人数,分作五军起行。”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一回:“遂调集战舰,即日起行。”
(3).行动,具体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总而言之:这种人坐言则有餘,至於起行,他非但不足,简直的是不行。”
(4).泛指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你看他一般的起行坐立,不过动生厌倦,似乎无甚大病。”  ——《漢語大詞典》
残月(殘月)cán yuè
谓将落的月亮。 唐 白居易 《客中月》诗:“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宋 柳永 《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陈毅 《过微山湖》诗:“ 鲁 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漢語大詞典》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1.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1. 参见「影印 」条。
  2.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3.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徘徊 pái huái
(1).往返回旋;来回走动。《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杨倞 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
(2).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輒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閒。”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6).见“ 徘徊花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