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尝 ( 嘗 ) cháng
尝 [ cháng ]
- 辨别滋味:~食。~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鲜。品~。卧薪~胆。
- 试,试探:~试。~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 经历:~受。备~艰苦。
- 曾经:未~。何~。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人事 rén shì
(1).人之所为;人力所能及的事。《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磽,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南史·虞寄传》:“匪独天时,亦由人事。”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虽则因人事未尽,象 南京 的迅速溃退及 广州 的倏忽沦陷其间遗憾之处还是有着不少。”
(2).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唐 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只是小的儿子不知人事,不知 王老爹 可肯要他做女婿?”
(3).指人世间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南史·郑鲜之传》:“今如 滕羡 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 汉江 槎。” 严复 《原强》:“ 周 孔 所教,礼义所治,诸君聊用自娱则可耳,何关人事也耶!”
(4).泛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如:他昏迷过去了,人事不知。
(5).人为的动乱。《国语·越语下》:“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韦昭 注:“人事,谓怨叛、逆乱之萌也。”《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极矣。”
(6).指仕途。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王瑶 注:“人事,指仕途。”《南史·臧焘传》:“顷之去官,以父母老家贫,与弟 熹 俱弃人事,躬耕自业。”
(7).说情请托;交际应酬。 晋 袁宏 《后汉纪·殇帝纪》:“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务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 晋 陶潜 《归田园居》诗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南史·恩倖传·戴法兴》:“而 法兴 、 明寳 大通人事,多纳货贿,凡所荐达,言无不行。”《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 乔 等三人,并学业,絶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8).指赠送的礼品。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恩赐 田布 与臣人事绢五百匹。” 宋 许观 《东斋记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礼、纳贿,连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
(9).男女间情欲之事。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如今长成十三岁,也晓的人事。”《红楼梦》第七四回:“或者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
(10).官员的任免升降等事宜。今亦指对人员的管理使用和考核奖惩等项工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六:“此外在人事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尽力爱护干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纪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这首先表现在政治部内上层人事的波动上。”
(11).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时间一长,矛盾就多了。人事纠纷,说不清楚。参见“ 人事关係 ”。 ——《漢語大詞典》
(2).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唐 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只是小的儿子不知人事,不知 王老爹 可肯要他做女婿?”
(3).指人世间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南史·郑鲜之传》:“今如 滕羡 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 汉江 槎。” 严复 《原强》:“ 周 孔 所教,礼义所治,诸君聊用自娱则可耳,何关人事也耶!”
(4).泛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如:他昏迷过去了,人事不知。
(5).人为的动乱。《国语·越语下》:“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韦昭 注:“人事,谓怨叛、逆乱之萌也。”《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极矣。”
(6).指仕途。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王瑶 注:“人事,指仕途。”《南史·臧焘传》:“顷之去官,以父母老家贫,与弟 熹 俱弃人事,躬耕自业。”
(7).说情请托;交际应酬。 晋 袁宏 《后汉纪·殇帝纪》:“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务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 晋 陶潜 《归田园居》诗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南史·恩倖传·戴法兴》:“而 法兴 、 明寳 大通人事,多纳货贿,凡所荐达,言无不行。”《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 乔 等三人,并学业,絶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8).指赠送的礼品。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恩赐 田布 与臣人事绢五百匹。” 宋 许观 《东斋记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礼、纳贿,连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
(9).男女间情欲之事。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如今长成十三岁,也晓的人事。”《红楼梦》第七四回:“或者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
(10).官员的任免升降等事宜。今亦指对人员的管理使用和考核奖惩等项工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六:“此外在人事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尽力爱护干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纪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这首先表现在政治部内上层人事的波动上。”
(11).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时间一长,矛盾就多了。人事纠纷,说不清楚。参见“ 人事关係 ”。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口腹 kǒu fù
口和腹,多指饮食。吃喝。《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隋书·地理志上》:“﹝ 汉中 之人﹞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二:“倾身营口腹,死人满通衢。”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他不肯喝酒,不肯吃菜,表示出处长是见过世面的,不贪口腹。”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役 yì《國語辭典》
役 [ yì ]
动- 戍守边疆。《说文解字·彳部》:「役,戍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使唤、差遣。如:「役使」、「奴役」。《孟子·离娄上》:「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 作为、施行。《礼记·表记》:「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
- 服事。《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晋·杜预·注:「役,事也。」
- 吸引、牵缠。唐·孟郊〈古离别〉诗:「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唐·顾敻〈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词:「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 士兵。《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事件。多指战争而言。如:「战役」、「八二三之役」。《左传·昭公五年》:「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
- 为国家所尽的义务、劳力。如:「兵役」、「服役」。
- 供差遣的人。如:「苦役」、「仆役」、「杂役」。《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陶潜传》:「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