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先秦〕《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彼交匪纾,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末世穷年不免陋儒而已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1. 模范:以身作~。
  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3. 效法:~先烈之言行。
  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8. 与“”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末世 mò shì
(1).指一个朝代衰亡的时期。《易·繫辞下》:“《易》之兴也,其当 殷 之末世, 周 之盛德邪?”《荀子·议兵》:“ 秦 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新唐书·邢文伟传》:“圣人作乐、平人心,变风俗。末世乐坏,则为人所移。”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昔之得统於前代者,易其号,不易其礼,即革其末世之礼,而不革其由旧之礼。”
(2).指家族的衰败时期。《红楼梦》第一回:“因他生於末世,父母祖宗根业已尽,人口衰丧,衹剩得他一身一口。”《红楼梦》第五回:“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运偏消。”
(3).终身。《荀子·劝学》:“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
(4).后世,后代。《汉书·公孙弘传》:“臣闻上古 尧 舜 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姦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虙字从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之二:“巨谓古者天下皆天子之人,田亩之利,衣食之用,凡所以养生之具皆赖於天子……至於末世,天子之地转而归於豪民。”
(5).后嗣,后裔。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 范伯 ﹞谓大夫 种 曰:‘三王则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  ——《漢語大詞典》
穷年(窮年)qióng nián
(1).终其天年;毕生。《战国策·齐策六》:“使 管仲 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荀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没世穷年,不能徧也。”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高下之分,贵贱之贾,一由彼口。是以没齿穷年,不免於匹夫。”
(2).全年;一年到头。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张长公》:“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明 王蒙 《暮宿田家作》诗:“穷年滞草莽,裋褐被霜露。”
(3).贫困之时。 明 高启 《送贾二文学》诗:“穷年自多感,况復送良儔。”  ——《漢語大詞典》
不免 bù miǎn
(1).不能免除;不免除。《国语·晋语八》:“ 阳子 行廉直於 晋国 ,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史记·仲尼子弟列传》:“ 子路 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2).免不了。 唐 张鷟 《游仙窟》:“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福建本〈周易〉》:“有教官出《易》题云:‘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举子不能晓,不免上请。” 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题记》:“面对这两份草目,真不免有隔世之感。”
(3).无法幸免。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忽有人携梃至,良久,三四人陆续来,吾意不免矣。”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正夫 知不免,先使其妻赴 黄河 ,已从之死。”
(4).不如。《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见物不取,失之千里。不免留住他们,再作区处。”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陋儒 lòu rú
学识浅陋的儒生。《荀子·劝学》:“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唐 韩愈 《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刘半农 《奉答王敬轩先生书》:“此种输入外国文学使 中国 文学界中别辟一个新境界的能力,岂一般没世穷年不免为陋儒的人所能梦见。”  ——《漢語大詞典》
而已 ér yǐ
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众或议尔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 探春 精细处不让 凤姐 ,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周恩来 《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今天胜利局面已定,用战斗方式可以解决是毫无问题了,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