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齐帝石,萧洒晋亭峰。

张登唐代〕《

孤高齐帝石,萧洒晋亭峰。(见《漳州名胜志》)。
境旷穷山外,城标涨海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孤高萧洒

孤高 gū gāo
(1).孤立高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 齐斗楼 ,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唐 黄滔 《壶公山》诗:“八面峯峦秀,孤高可偶然。”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浩荡轩豁,孤高伶俜;腾驾碧寥,指麾沧溟。”
(2).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古傍 苏 李 ,气夺 曹 刘 ,掩 颜 谢 之孤高,杂 徐 庾 之流丽。” 宋 苏轼 《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先生未出禁酒国,诗话孤高常近谤。” 明 吴承恩 《围棋歌赠鲍景远》:“愿尔逢人权进着,世界万事忌孤高。” 鲁迅 《呐喊·端午节》:“至于有人疑心他孤高,那可也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  ——《漢語大詞典》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萧洒(蕭灑)xiāo sǎ
亦作“ 萧洒 ”。
(1).清高脱俗;不拘束。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宗之 萧洒美少年,举觴白眼望青天。” 宋 曾巩 《芍药厅》诗:“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 济水 边。”
(2).清丽;爽朗。 唐 韦应物 《善福寺阁》诗:“晴明一登望,萧洒此幽襟。”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曾巩 《江上怀介甫》诗:“江上信清华,风月亦萧洒。”
(3).冷落;僻静。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 东皋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 元 耶律楚材 《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之一:“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字碑文半灭磨。” 清 唐孙华 《寿郭雉先七十》诗之一:“城南萧洒得吾庐,清德如村处士餘。”
(4).舒畅。 唐 白居易 《兰若偶居》诗:“行止輒自由,甚觉身萧洒。” 宋 张先 《生查子》词:“当初相见时,彼此心萧洒。近日见人来,却恁相谩諕。”
(5).姿态自然,不呆板。 唐 元稹 《画松》诗:“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宋 梅尧臣 《赋石昌言括苍石屏》:“根深称条叶,生意絶萧洒。” 宋 司马光 《双竹》诗:“萧洒駢瑶甃,连翩拂璧璫。”
(6).细雨飘飞貌。 唐 李商隐 《细雨》诗:“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  ——《漢語大詞典》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1. 进:~级。~升。~谒(进见)。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4. 中国朝代名:西~。东~。
亭 tíng《國語辭典》

亭 [ tíng ]

  1. 秦汉时的地方治安机构。《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2. 古代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以便旅客投宿休息。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 守望敌情的处所。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三:「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4. 有顶无墙,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如:「凉亭」、「茅亭」。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 一种供办公或营业使用的小型房子。如:「票亭」、「邮亭」、「电话亭」。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