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

顾况唐代〕《步虚词(太清宫作)

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飞符超羽翼,焚火醮星辰。
残药沾鸡犬,灵香出凤麟。壶中无窄处,愿得一容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三洞清心七真

迥 jiǒng《國語辭典》

迥 [ jiǒng ]

  1. 辽远。《说文解字·辵部》:「迥,远也。」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1. 的确的、特别的。如:「迥然不同」。《程乙本红楼梦·第五回》:「小嬛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凡品,因又问何名。」
  1. 郊野。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升峤眺日𫐄,临迥望沧洲。」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常恐值荒迥,此辈还射人。」通「坰」。
步 bù《國語辭典》

步 [ bù ]

  1. 行、走,用腳走路。如:「散步」、「平步青雲」、「安步當車」。《書經·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
  2. 追隨、跟從、仿效。如:「步其後塵」。《國語·周語下》:「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二齣》:「步影尋蹤,皆如所夢。」
  3. 推算。《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四七》:「是以儀天步晷,而脩短可量。」
  1. 腳步,走路時兩腳前後的距離。如:「小碎步」、「輕移蓮步」、「寸步不離」。《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荀子·勸學》:「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2. 量詞:➊ ​ 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➋ ​ 計算邁步次數的單位。如:「向前走五步。」➌ ​ 計算事情步驟的單位。如:「做任何事第一步是要先打好基礎。」
  3. 階段。表示程度。如:「走一步,算一步。」《紅樓夢·第六七回》:「我任憑怎麼沒見世面,也到不了這步田地,因送的東西少,就生氣傷心。」
  4. 所處的境況、境地。如:「少時不努力,才落到這一地步。」
  5. 氣運、時運。如:「國步惟艱」。《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6. 碼頭,水邊泊船的地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唐·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通「埠」。
  7.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步騭。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1.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2.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3.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1.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1.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2.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三洞 sān dòng
(1).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见《云笈七籤》卷六引《道门大论》。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铭》:“又有受持 黄 老 ,好尚神仙,职在三洞,身带八景,更竭丹款,復共奉迎。”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唐 顾况 《步虚词》:“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 宋 王禹偁 《太一宫祭迴寄韩德纯道士》诗:“自慙怀禄仕,蠹此力穡民。又抛三洞趣,来入九衢尘。”  ——《漢語大詞典》
清心 qīng xīn
(1).心地恬静,无思无虑。《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清净真人》:“无事则清心静坐,念念对越上天。”
(2).纯正之心。《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 顾 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峻节清心,高迈流俗。” 太平天国 洪仁玕 《资政新篇》:“﹝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鑑,则奸者股慄存诚,忠者清心可表。”
(3).指居心清正。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二子三监簿四太祝》:“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漢語大詞典》
礼 ( 禮 ) lǐ
礼 [ lǐ ]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七真 qī zhēn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 汉 茅盈 、 茅固 、 茅衷 兄弟隐于 茅山 得道成仙,后 晋 之 杨羲 、 许穆 、 许翙 及 唐 之 郭崇真 皆于 茅山 得道,因合称“七真”。 唐 陆龟蒙 《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 茅 、二 许 、一 杨 、一 郭 ,是为七真。” 唐 齐己 《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 张紫阳 、 石杏林 、 薛道光 、 陈泥丸 、 白紫清 、 刘永年 、 彭鹤林 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 马丹阳 、 邱长春 、 谭长真 、 刘长生 、 郝广宁 、 王玉阳 和 孙清静 (仙姑)七人,称“北宗七真”。
(2).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并分别赐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名,谓之“七真”。 前蜀 杜光庭 《张崇胤本命南斗北斗词》:“南宫六圣,别赐生名;北斗七真,明祛死籍。” 前蜀 杜光庭 《川主九星醮词》:“伏唯九圣延慈,乘帝车而降福;七真垂貺,迴杓建以祛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