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顾况唐代〕《赠别崔十三长官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欲别崔侠心,崔侠心如铁。
复如金刚锁,无有功不彻。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直道行事诋讦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直道 zhí dào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开筑,北起 九原 (今 内蒙古 包头市 西北),南至 云阳 (今 陕西 淳化 西北),是联结 关中 平原与 河套 地区的主要通道。《史记·蒙恬列传论》:“吾适北边,自 直道 归,行观 蒙恬 所为 秦 筑 长城 亭障,堑山堙谷,通 直道 ,固轻百姓力矣。”《新民晚报》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来是一条专供军队大规模进攻的宽阔大道……全长一千四百里。由于是‘直道’,因此遇山开山,遇沟填沟,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张衡传》:“帝上 太行 ,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书·太祖纪》:“车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
(3).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礼记·杂记》:“其餘则直道而行之是也。”《韩非子·三守》:“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唐 吕岩 《促拍满路花》词:“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难。”《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行事 xíng shì
(1).办事;从事。《易·乾》:“终日乾乾,行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迨行事之时,天气清朗。”《西游记》第五五回:“待 老孙 进去打听打听,察个有无虚实,却好行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少奶奶:‘那我也只能照话行事。’”
(2).所行之事实。《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宋 苏洵 《史论上》:“夫《易》《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王綯 曰:‘ 舜陟 语甚壮,似可托以方面。’上曰:‘言未可信,须在行事。’” 许杰 《赌徒吉顺》:“他觉得他老婆的说话是对的,行事也是对的,反是自己的行为,太辜负了她了。”
(3).出使之事;行人之事。《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为卿於 齐 ,出弔於 滕 ,王使 齐 大夫 王驩 为辅行, 王驩 朝暮见,反 齐 滕 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韩非子·说林上》:“公佩僕璽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陈奇猷 集释引 俞樾 曰:“是僕与行为官名,言佩僕之璽而为行之事也。”参见“ 行人 ”。
(4).指行房。《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行事已毕, 巫娘子 兀自昏眠未醒。”
(5).往事;成事。《周礼·秋官·士师》“掌事之八成” 汉 郑玄 注:“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时决事比。” 贾公彦 疏:“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后人依而行之。” 孙诒让 正义:“行事犹云往事。”《汉书·翟方进传》:“时 庆 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 刘敞 刊误:“ 汉 时人言行事成事,皆谓已行已成事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序》:“缀片言於残闕,访行事於故老。”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当 汉 氏失驭,英雄角力, 司马彪 又録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 郭沫若 《论中德文化书》:“其他原始生活的资料更是绝无仅有,有的多是贵族的游乐与国家的行事了。”
行为;事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然始以 之翰 知 师鲁 最深,又少与之游,尽见其行事。”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里中 程日新 先生。先辈读书。诚长者,而未及请问其行事。”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嗜 吕宋 雪茄烟,偶囊中金尽,无所得资,则碎所饰义齿金质者,持以易烟。其他行事都类此。”
行业。《儒林外史》第三回:“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参见“ 行业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诋讦(詆訐)dǐ jié
诋毁攻击。《墨子·修身》:“譖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詆訐之民,无所依矣。” 毕沅 校注:“《説文》云:詆,訶也;訐,面相斥罪也。《玉篇》云:詆,都礼切;訐,居謁切,攻人之阴私也。”《文选·左思〈三都赋序〉》:“且夫玉巵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 刘良 注:“詆,呵也。訐,举也。”《宋史·文苑传一·郑起》:“ 起 负才倨傲,多所詆訐,数为羣小窘辱。” 清 戴名世 《再上韩慕庐大宗伯书》:“斥之者则其许之者也,録之者则其誚之者也,不能不相顾以骇,以羣不逞遂借以行其私,至於詆訐叫号而不可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