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心中 xīn zhōng
(1).中心点。《墨子·经说上》:“捷与狂之同长也,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孙诒让 间诂:“规画其边,周匝成圜形,则自圜边为多线,以往凑中点,其长诸线必正相等,此即同长相若之义。”
(2).心里。《国语·晋语二》:“使百姓莫不有藏恶於其心中。” 晋 欧阳建 《临终诗》:“下顾所怜女,惻惻心中酸。”《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太太也觉心中颇有所感,忍泪含笑劝解。” ——《漢語大詞典》
(2).心里。《国语·晋语二》:“使百姓莫不有藏恶於其心中。” 晋 欧阳建 《临终诗》:“下顾所怜女,惻惻心中酸。”《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太太也觉心中颇有所感,忍泪含笑劝解。”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不与 bù yǔ
不赞成。例如: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漢語大詞典》
韦 ( 韋 ) wéi
韦 [ wéi ]
- 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编三绝(喻读书刻苦)。
- 〔~伯〕磁通量实用单位,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
- 姓。
三说(三说)
礼记见一有下九宋史吕大防传神宗以彗星求言大防陈三说 宜曰治本曰绶末曰纳言养民教士重榖治本之宜三也治边治兵缓末之宜二也广受言之路宽侵官之罚恕诽谤之罪容异同之论此纳言之宜四也竹
孟郊投所知诗谁谓黄钟管化为君子舌一说清嶰
二说变嶰谷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岁又音悦宋史食货志康定元年叶清臣为三司使是 河北榖贱因请内地诸州行三说法募人入中且以东南盐代京师实钱诏籴止二百万石戍又寇瑊传迁工部郎中上言契丹约和以来河北减 卒之半而复刺土兵其实益三分之一而塞下军储不给请行入中凿头便籴三说之法 ——《骈字类编》
孟郊投所知诗谁谓黄钟管化为君子舌一说清嶰
二说变嶰谷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岁又音悦宋史食货志康定元年叶清臣为三司使是 河北榖贱因请内地诸州行三说法募人入中且以东南盐代京师实钱诏籴止二百万石戍又寇瑊传迁工部郎中上言契丹约和以来河北减 卒之半而复刺土兵其实益三分之一而塞下军储不给请行入中凿头便籴三说之法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