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退谢名累,道存嘉止足。
身退谢名累,道存嘉止足。设醴降华幡,挂冠守空谷。
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不见昔簪裾,犹有旧松竹。
烟霞虽异世,风韵如在瞩。余即江海上,归辙青山曲。
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不见昔簪裾,犹有旧松竹。
烟霞虽异世,风韵如在瞩。余即江海上,归辙青山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退 tuì《國語辭典》
退 [ tuì ]
动- 向后倒行、移动。与「进」相对。如:「后退」、「撤退」、「进退两难」、「以退为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畏缩。如:「退缩不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
- 谦让。如:「谦退」、「退让」。《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传》:「宣帝执政,常自退损。」
- 离去、离开。如:「退席」、「迟到早退」、「功成身退」。
- 辞去职务。如:「退休」。《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于野。」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
- 取消、解除。如:「退约」、「退租」、「退婚」。《红楼梦·第一六回》:「闻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 脱去、除去。如:「退毛」。《西游记·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后边净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盐腌著,使阴天下酒。」
- 减损、消失、衰减。如:「退烧」、「退色」、「衰退」。《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 归还。如:「退货」、「退票」、「包退包换」、「货既出门,概不退换。」
谢 ( 謝 ) xiè
谢 [ xiè ]
-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 认错,道歉:~过。~罪。
- 推辞:~绝。闭门~客。
-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 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 姓。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 声誉。如:「盛名」、「令名」。
-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累 ( 纍 ) léi/lěi/lèi《國語辭典》
累 [ lěi ]
动- 堆积、集聚。如:「累积」、「日积月累」。《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
- 增加。《韩非子·五蠹》:「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 屡次、连续。如:「累次」、「经年累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 重叠的。《楚辞·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史记·卷七九·范雎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 频频。《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久乱并凉,累侵三辅。」《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累战皆捷,斩获千计。」
累 [ léi ]
名- 绳索。《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唐·成玄英·疏:「累,细绳也。」通「缧」。
- 捆绑。《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 参见「累赘 」条。
累 [ lèi ]
动- 操劳、使疲劳。如:「累得直不起腰来。」、「别累著了老人家!」
- 牵涉、牵连。如:「拖累」、「连累」、「受累」、「累及他人」。《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
- 耗损、亏欠。如:「亏累」。《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
- 伤害。《书经·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小何伤于面目,大何累于形躯者哉。」
- 托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天其累我以民。」唐·颜师古·注:「累,托也。」
- 疲劳。如:「劳累」、「疲累」、「我好累!」
- 负担。如:「家累」。《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主无所避其累矣。」汉·高诱·注 :「累,犹负也。」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
- 忧患、祸害。《战国策·秦策一》:「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汉·高诱·注:「累,忧。」
- 弊病、过失。《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动-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嘉止
诗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韵府拾遗 纸韵》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名-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 富裕。如:「富足」。
-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副-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