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朱湾唐代〕《寒城晚角(滑州作)

高台高高画角雄,五更初发寒城中。寒城北临大河水,
淇门贼烽隔岸是。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羁人此夜寐不成,万里边情枕上生。乍似陇头戍,
寒泉幽咽流不住;又如巴江头,啼猿带雨断续愁。
忽忆嫖姚北征伐,空山宿兵寒对月。一声老将起,
三奏行人发;冀马为之嘶,朔云为之结。
二十年来天下兵,到处不曾无此声。洛阳陌,长安路。
角声朝朝兼暮暮,平居闻之尚难度。何况天山征戍儿,
云中下营雪里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风黎阳气雄贼心

长风(長風)cháng fēng
(1).远风。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御长风,狎翫 灵胥 。” 刘逵 注:“长风,远风也。” 唐 杜甫 《龙门阁》诗:“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明 高启 《梦游仙》诗:“长风八万里,夜入通明天。”
(2).暴风;大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漢語大詞典》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黎阳(黎阳)
唐 薛能 送冯温往河外 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 其四 水云开霁立高亭,依约黎阳对福星。
明 李攀龙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韵府拾遗 阳韵》:玉海卫之分野曰室壁今东郡魏郡黎阳至野王朝歌也  ——《骈字类编》
川 chuān《國語辭典》

川 [ chuān ]

  1. 河流。如:「河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
  1. 一种烹饪方法。将食物置于开水中,水一开即刻捞起。如:「川肉片」。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军 ( 軍 ) jūn
军 [ jūn ]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
  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的上一级。
  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
气雄(氣雄)qì xióng
气魄雄健。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忌戒》:“陛下必欲灭四夷,威海内,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将,夫蕃将生而气雄,少养马上,长於阵敌,此天性然也。” 唐 杜淹 《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漢語大詞典》
贼心(賊心)zéi xīn
(1).害人之心;邪曲之心。《管子·明法解》:“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贼心。”《史记·蒙恬列传》:“ 高 雅得幸於 胡亥 ,欲立之,又怨 蒙毅 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 明 沈受先 《三元记·饯行》:“若做经纪,贼心便起,贱买贵卖,损人利己。”
(2).败坏心术。 宋 程颐 《粹言·人物》:“子曰: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