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

朱湾唐代〕《过宣上人湖上兰若

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未道姓名童子识,
不酬言语上人知。闲花落日滋苔径,细雨和烟著柳枝。
问我别来何所得,解将无事当无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十年湖上幽期偏向东林远师

十年 shí nián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漢語大詞典》
湖上
唐 戴叔伦 麓山寺会送尹秀才 湖上逢君亦不闲,暂将离别到深山。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 并楫湖上游,连樯月中泊。
唐 刘禹锡 和重题 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
唐 皮日休 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 霜中一钵无辞乞,湖上孤舟不废禅。
唐 皎然 冬日遥和卢使君幼平綦毋居士游法华寺高顶临湖亭 城中归路远,湖上碧山重。
唐 护国 题王班水亭 湖上见秋色,旷然如尔怀。  ——《骈字类编》
结 ( 結 ) jié/jiē
结 [ jié ]
  1. 系(),绾(wǎn ):~网。~绳。~扎。
  2.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3.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4.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5.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结 [ jiē ]
  1.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幽期 yōu qī
(1).隐逸之期约。《文选·谢灵运〈富春渚〉诗》:“平生协幽期,沦躓困微弱。” 吕延济 注:“往时已有幽隐之期,但以沉顿,困於微弱,常不能就。” 南朝 梁 沈约 《答沈麟士书》:“冀幽期可託,克全素履。”
(2).隐秘或幽雅的约会。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 石 ( 黄石公 )幽期而知贤, 张 ( 张良 )揣景而示信。”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明 高启 《漫成》诗之二:“已分栖迟不自疑,江边林下儘幽期。”
(3).指男女间的幽会。 唐 卢纶 《七夕》诗:“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漢語大詞典》
偏向 piān xiàng
(1).侧重,偏重某一方。《朱子语类》卷三六:“在中间便尽得四边,若偏向这一边,即照管那一边不得。”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被决定。最显著的是民族根性。”
(2).袒护,不公正。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不争着你箇 陈良佐 先登了举场,著人道我将你箇最小的儿偏向。”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你每偏向,怀二心,恐追究来不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这样没良心的人!你还要偏向他!”
(3).不正确的倾向。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反对不顾质量,专门追求合作社和农户的数目字的那一种偏向。” 峻青 《水落石出》:“现在有的庄已经出了这样一种偏向:只看到次要的表面上的敌人,却看不见主要的在暗地里操纵的敌人。”  ——《漢語大詞典》
东林(東林)dōng lín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一:“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 唐 杜甫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卿示此诗》:“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2).指 庐山 东林寺 。 唐 张乔 《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跡寄 东林 。” 宋 王禹偁 《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诗:“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 东林 种白莲。”亦泛指僧寺。 唐 司空曙 《闲园即事寄暕公》诗:“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参见“ 东林寺 ”。
(3).指 明 末东林党。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暇时,时共 攀龙 讲学, 魏广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东林’之魁渠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是,‘疾恶太严’,‘操之过急’, 汉 的清流和 明 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参见“ 东林党 ”。
(4).指东林书院。 清 赵翼 《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 东林 威标榜, 邹 顾 屹山斗。”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寻遍 东林 南北部,一家钩党古无人。”参见“ 东林书院 ”。  ——《漢語大詞典》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1.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2.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3.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4.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5.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1.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2. 姓。如汉代有遇冲。
远师(遠師)yuǎn shī
犹远征。《后汉书·袁安传》:“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参见“ 远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