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独 ( 獨 ) dú
独 [ dú ]
-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 老而无子:鳏寡孤~。
-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 〔~孤〕复姓。
-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动-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状- 参见「[[逢逢]]」条。
- 姓。如夏朝有逢蒙。
尧 ( 堯 ) yáo
尧 [ yáo ]
- ◎ 传说中上古帝王名:~舜(“尧”和“舜”,均为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天舜日(旧时喻太平盛世)。
典 diǎn《國語辭典》
典 [ diǎn ]
名- 五帝時的書,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國家的常法。《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 可作為依據或模範的書。如:「字典」、「引經據典」。
- 可遵守的法度、準則。《文選·劉琨·勸進表》:「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
- 典禮、儀式。如:「慶典」、「大典」、「盛典」。
- 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如:「用典」、「數典忘祖」。
-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典韋。
- 掌管、治理。如:「典試」、「典獄」。《三國志·卷六二·吳書·是儀傳》:「到見親任,專典機密。」
- 以物品質押貸款。如:「典當」。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文雅、雅緻。如:「典雅」。南朝梁·蕭統〈答玄圃園講誦啟令〉:「辭典文豔。」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名-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 季节。如:「春日」、「冬日」。
-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名-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再睹(再睹)
吕令问金茎赋想王乔之再睹乘羽服以翩跹 ——《韵府拾遗 麌韵》
汉官(漢官)hàn guān
指古代少数民族王朝中的 汉 人官吏。《元史·祭祀志五》:“集贤院奏遣 汉 官,翰林院奏遣 蒙古 官,出璽书给驛以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 夏国 建立起所谓‘蕃官’与‘ 汉 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