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鸟兽同三径,撩乱琴书共一床。
少小为儒不自强,如今懒复见侯王。览镜已知身渐老,
买山将作计偏长。荒凉鸟兽同三径,撩乱琴书共一床。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
买山将作计偏长。荒凉鸟兽同三径,撩乱琴书共一床。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荒凉(荒涼)huāng liáng
亦作“ 荒凉 ”。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鸟兽(鳥獸)niǎo shòu
泛指飞禽走兽。《书·尧典》:“鸟兽孳尾。”《汉书·武帝纪》:“德及鸟兽,教通四海。” 晋 左思 《〈三都赋〉序》:“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三径(三徑)sān jìng
亦作“ 三逕 ”。 晋 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 蒋詡 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唐 蒋防 《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跡依三逕,辞荣继二 疏 。”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副对联是:一帘秋影淡於月,三径花香清欲寒。” ——《漢語大詞典》
撩乱(撩亂)liáo luàn
(1).纷乱;杂乱。 唐 韦应物 《答重阳》诗:“坐使惊霜鬢,撩乱已如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仔细把 鶯鶯 偷看,早教措大心撩乱。”《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公子听了,只乐得眼花儿撩乱,心花儿怒发。”
(2).缤纷。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3).搅乱,扰乱。 冰心 《寄小读者》六:“我今日心厌凄恋的言词,再不说什么话来撩乱你们简单的意绪。” 叶紫 《电网外》四:“亲热的呼声,撩乱了 王伯伯 的视听。” ——《漢語大詞典》
(2).缤纷。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3).搅乱,扰乱。 冰心 《寄小读者》六:“我今日心厌凄恋的言词,再不说什么话来撩乱你们简单的意绪。” 叶紫 《电网外》四:“亲热的呼声,撩乱了 王伯伯 的视听。” ——《漢語大詞典》
琴书(琴書)qín shū
(1).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 汉 刘歆 《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元 王旭 《离忧赋》:“抱琴书以归来兮,愿终老而欣然。” 清 华岩 《客春小饮有感》诗:“衣食从人急,琴书对我閒。”
(2).弹琴和写字。《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 少文 妙善琴书图画,精於言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顾士端 ﹞有子曰 庭 ,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
(3).曲艺的一种。因说唱故事时,主要以扬琴伴奏,故名。有 山东 琴书、 徐州 琴书、 北京 琴书等。 ——《漢語大詞典》
(2).弹琴和写字。《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 少文 妙善琴书图画,精於言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顾士端 ﹞有子曰 庭 ,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
(3).曲艺的一种。因说唱故事时,主要以扬琴伴奏,故名。有 山东 琴书、 徐州 琴书、 北京 琴书等。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一床
亦作“ 一床 ”。
1.指一件卧具或坐具。《礼记·丧大记》:“设牀襢第,有枕含一牀,袭一牀,迁尸于堂又一牀,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宋 陆游 《北窗》诗:“玉麈消长日,风漪可一牀。” 明 钟恮 《初秋在圣修中孚斋中》诗:“新秋十日易为凉,风遍閒楼只一牀。”
2.古代税制。 北齐 时,夫妇二人合称一床,每岁课垦租二石,义租五斗,调绢一匹,绵八两。未娶妻的男丁,课半床。 隋 制亦以丁男夫妇为一床。参阅《通典·食货五》。
3.比喻地方狭小。亦指狭小之地。 南朝 梁武帝 《责贺琛勅》:“至於居处,不过一牀之地;雕饰之物,不入於宫,此亦人所共知。” 唐 杜甫 《柴门》诗:“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茅栋盖一牀,清池有餘花。”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受光于隙见一牀,受光于牖见室央。”
4.表数量。用于有支架或可搁置者。犹一架。《魏书·源贺传》:“二镇之间筑城,城置万人……弩一床,给牛六头;武卫一乘,给牛二头。” 北周 庾信 《寒园即目》诗:“游仙半壁画,隐士一牀书。” 宋 杨万里 《谢建州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诗:“此外更有一床书,不堪自饱饱蠹鱼。”
5.表数量。用于席子、被褥等。 唐 和凝 《宫词》之三六:“水殿垂帘冷色凝,一牀珍簟展春冰。” 郭沫若 《归去来》第四幕:“急忙向后首侧门走进别室去,取了一床毯子来。”
6.四管笔的合装。 清 郝懿行 《证俗文·笔曰牀》:“今人为笔牀架笔,亦四管为一牀也。”
7.全部乐器的异称。《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他一牀乐器都会,一府里人都叫做 李乐娘 。” ——《漢語大詞典》
1.指一件卧具或坐具。《礼记·丧大记》:“设牀襢第,有枕含一牀,袭一牀,迁尸于堂又一牀,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宋 陆游 《北窗》诗:“玉麈消长日,风漪可一牀。” 明 钟恮 《初秋在圣修中孚斋中》诗:“新秋十日易为凉,风遍閒楼只一牀。”
2.古代税制。 北齐 时,夫妇二人合称一床,每岁课垦租二石,义租五斗,调绢一匹,绵八两。未娶妻的男丁,课半床。 隋 制亦以丁男夫妇为一床。参阅《通典·食货五》。
3.比喻地方狭小。亦指狭小之地。 南朝 梁武帝 《责贺琛勅》:“至於居处,不过一牀之地;雕饰之物,不入於宫,此亦人所共知。” 唐 杜甫 《柴门》诗:“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茅栋盖一牀,清池有餘花。”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受光于隙见一牀,受光于牖见室央。”
4.表数量。用于有支架或可搁置者。犹一架。《魏书·源贺传》:“二镇之间筑城,城置万人……弩一床,给牛六头;武卫一乘,给牛二头。” 北周 庾信 《寒园即目》诗:“游仙半壁画,隐士一牀书。” 宋 杨万里 《谢建州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诗:“此外更有一床书,不堪自饱饱蠹鱼。”
5.表数量。用于席子、被褥等。 唐 和凝 《宫词》之三六:“水殿垂帘冷色凝,一牀珍簟展春冰。” 郭沫若 《归去来》第四幕:“急忙向后首侧门走进别室去,取了一床毯子来。”
6.四管笔的合装。 清 郝懿行 《证俗文·笔曰牀》:“今人为笔牀架笔,亦四管为一牀也。”
7.全部乐器的异称。《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他一牀乐器都会,一府里人都叫做 李乐娘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