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

张彪唐代〕《古别离

别离无远近,事欢情亦悲。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
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纵知明当返,一息千万思。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去日寄书来日前期

去日 qù rì
已过去的岁月。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 高启 《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去日已去不可止,来日方来犹可喜。”《花月痕》第二回:“去日苦多来日少,春风凄絶子规声。”  ——《漢語大詞典》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1.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2.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寄书(寄書)jì shū
传递书信。 北周 庾信 《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 江 汉 春茫茫。”《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 阎婆惜 ,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 东粤 来,寄 陶生 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  ——《漢語大詞典》
来日(來日)lái rì
(1).明日,次日。《礼记·曲礼上》:“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郑玄 注:“与,数也。生数来日,谓成服杖以死明日数也。死数往日,谓殯敛以死日数也。此士礼贬於大夫者,大夫以上皆以来日数。”《朱子语类》卷七一:“今日明,来日又明,若説两明,却是两箇日头。”《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商议已妥,只待来日动手。次日天明, 田大 唤了两个兄弟,同去砍树。”
(2).未来的日子。 晋 陆机 《短歌行》:“苹以春暉,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夫人》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我怕今天 吴国 这场轰轰烈烈,未必不是来日一场凄凄惨惨的开头啊!”
(3).往日,过去的日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脣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唐 李白 《来日大难》诗:“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王琦 注:“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 宋 陈与义 《和王东卿》诗之二:“来日安榴花尚稀,压墙丹实已垂垂。”  ——《漢語大詞典》
乖 guāi《國語辭典》

乖 [ guāi ]

  1. 彆扭、性情怪異。如:「乖僻」、「乖戾」。
  2. 形容懂事、聽話。如:「乖巧」、「這孩子真乖!」
  1. 違背、不合。如:「名實相乖」。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乖,言與法違。」
  2. 分離。《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漢使兩使者,一弔單于,一弔右賢王,欲以乖國。」《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鸞鳳久乖,圓在今夕。」
  1. 聰明、機伶。如:「賣乖」、「上一次當,學一次乖。」《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原來如此!這樣辦法,俺也學著個乖了。」
前期 qián qī
(1).所定日期之前;事情出现之前。《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 贾公彦 疏:“前期者,谓祭日前夕为期,云前期十日者,即是祭前十一日。”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星虹枢电,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鬱兴王之瑞。皆兆发於前期,涣汗於后叶。”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春戊寅日为天赦,新葬坟墓於戊寅前期祭扫,谚云新坟不过赦。”
(2).事前或过去的约定;预定。《庄子·徐无鬼》:“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 羿 也。” 唐 白居易 《梦仙》诗:“空山三十载,日望輜軿迎。前期过已久,鸞鹤无来声。” 宋 孙光宪 《定风波》词:“年来年去负前期,应是 秦 云兼 楚 雨。”《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人生凡事有前期,尤是功名难强为。”
(3).对未来的预期,打算。 南朝 梁 沈约 《别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十二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 宋 柳永 《玉蝴蝶·春游》词:“欲话别,纤手重携。结前期,美人才子,合是相知。”
(4).某一时期的前一阶段。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五节:“性恶论的出现,也说明 战国 后期阶级矛盾比前期更趋尖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