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王季友1唐代〕《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当主人,
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名花出地两重绝顶平天一小

名花 míng huā
(1).名贵的花。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宋 袁文 《瓮牑闲评》卷七:“ 苏东坡 《海棠》诗云:‘惟有名花苦幽独’,是以海棠为名花也。” 清 汪懋麟 《雨后咏瓶中芍药》之二:“天街餘湿尚沾衣,无限名花捆载归。”
(2).有名的美女。旧时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际花。《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既係妓家,便不妨往而求见。纵不能攀折,对此名花,留连半嚮,亦人生之乐事也。”《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一回:“正是坐对名花,足不出户,连自己公馆也不回去。”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  ——《漢語大詞典》
出地 chū dì
指被侵夺的土地。《战国策·魏策三》:“初时 惠王 伐 赵 ,战胜乎 三梁 ,十万之军拔 邯郸 , 赵氏 不割,而 邯郸 復归。 齐 人攻 燕 ,杀 子之 ,破故国, 燕 不割,而 燕国 復归。 燕 赵 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亦作“ 出的 ”。忽地,突然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法聪 出地过,谁人比得他驍果?”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我则见忽地战马交,出的枣槊起,颼的钢鞭重。”  ——《漢語大詞典》
两重(兩重)liǎng chóng
谓两者一起被重用、倚重。《韩非子·亡征》:“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韩非子·八经》:“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
(1).双重;两方面。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説梦两重虚。”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一:“因此, 中国 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它起初战取它的位置的时候,它不能不遇着两重敌人。”
(2).犹两层;双层。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冯集梧 注:“《唐闕史》:‘ 扬州 ,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尝有絳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重三十步阶,珠翠填咽。’”
(3).重复;两度。《宋史·食货志上四》:“若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则义仓之义乃教民储积,以备水旱,官为立法,非以自利,行之既久,民必乐输。”  ——《漢語大詞典》
阶 ( 階 ) jiē
阶 [ jiē ]
  1.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除(台阶)。~墀(台阶)。~级。~下囚。台~。
  2. 等级,层次:~层。官~。军~。音~。
  3. 凭借:~缘(凭借,依附)。
  4. 由来:~祸。
  5. 途径:~段。
绝顶(絶頂)jué dǐng
1.山之最高峰。 南朝 梁 沈约 《早发定山》诗:“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 唐 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予游 大邑 鹤鸣观 ,所谓 张天师 鵠鸣化也。其东北絶顶,又有 上清宫 。” 陈毅 《水晶坡又阻雪》诗:“攀登絶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
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论其词品,已臻絶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王文成》:“ 王文成 公为 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 冰心 《山中杂记》七:“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3.非常;极甚。《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道:‘你是聪明絶顶的人,我一切也不用説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  ——《漢語大詞典》
平天
唐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骈字类编》
一小 yī xiǎo
方言。从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娘家也没有钱,可一小就养成千金小姐的脾气!” 曹禺 《原野》序幕:“我知道, 金子 ,你一小就是个规矩人。”  ——《漢語大詞典》
斋 ( 齋 ) zhāi
斋 [ zhāi ]
  1. 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书~。聊~。荣宝~。
  2. 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戒。封~(亦称“把斋”)。~月。~坛。~会。~果。
  3. 佛教、道教等教徒、道徒吃的素食:~饭。~堂。吃~。
  4. 舍饭给僧人吃:~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