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逃名迹遁西林,

刘商唐代〕《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姑苏台枕吴江水,层级鳞差向天倚。秋高露白万林空,
低望吴田三百里。当时雄盛如何比,千仞无根立平地。
台前夹月吹玉鸾,台上迎凉撼金翠。银河倒泻君王醉,
滟酒峨冠眄西子。宫娃酣态舞娉婷,香飙四飒青城坠。
伍员结舌长嘘嚱,忠谏无因到君耳。城乌啼尽海霞销,
深掩金屏日高睡。王道潜隳伍员死,可叹斗间瞻王气。
会稽勾践拥长矛,万马鸣蹄扫空垒。瓦解冰销真可耻,
凝艳妖芳安足恃。可怜荒堞晚冥濛,麋鹿呦呦达遗址。
君怀逸气还东吴,吟狂日日游姑苏。兴来下笔到奇景,
瑶盘迸洒蛟人珠。大鹏矫翼翻云衢,嵩峰霁后凌天孤。
海潮秋打罗刹石,月魄夜当彭蠡湖。有时凝思家虚无,
霓幢仿佛游仙都。琳琅暗戛玉华殿,天香静袅金芙蕖。
君声日下闻来久,清赡何人敢敌手。我逃名迹遁西林,
不得灞陵倾别酒。莫便五湖为隐沦,年年三十升仙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名迹西林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逃 táo《國語辭典》

逃 [ táo ]

  1. 离开、跑走。如:「逃跑」、「逃走」、「畏罪潜逃」。《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谢该传》:「猥使良才抱朴而逃」。
  2. 躲避。如:「逃避」。《孟子·公孙丑上》:「不目逃。」唐·杜甫〈飞仙阁〉诗:「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名迹(名蹟)míng jì
亦作“ 名跡 ”。亦作“ 名蹟 ”。
(1).声名与业绩。《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驱升于 弇山 ,乃纪名迹于 弇山 之石。”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跡。” 唐 韩愈 《薛公墓志铭》:“尚书娶 吴郡 陆景融 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
(2).姓名与行迹。《后汉书·独行传·李业》:“隐藏山谷,絶匿名迹,终 莽 之世。”《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郭嘉 字 奉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嘉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雋,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3).名胜古迹。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两地既饶名蹟,先生不忍其湮没,一一为之修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泰山 上的五大夫松,难道当真是 秦始皇 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蹟,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中有一座碑是 明 末的乡贤 嘉定 人的 安磐 写的,只这一点怕是 沙湾场 的唯一的名迹。”
(4).名家的手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三先生於都门宴别,各携所蓄名蹟相玩赏。” 杨守敬 《学书迩言·评帖》:“《谷园摹古》从旧拓名迹出。”  ——《漢語大詞典》
遁 dùn《國語辭典》

遁 [ dùn ]

  1. 逃走。如:「逃遁」、「尿遁」、「地遁」、「远遁」。《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
  2. 逃避。《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3. 隐匿。《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西林 xī lín
(1).西面的树林。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蟋蟀鸣乎东房兮,鶗鴃号乎西林。” 唐 陈子昂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诗:“西林改微月,征斾空自持。” 唐 王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2).寺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庐山 麓,与 东林寺 相对, 晋 太原 中僧 慧永 建。后因以泛指寺院。 唐 许浑 《题苏州虎丘寺僧院》诗:“世间谁似 西林 客?一卧烟霞四十春。” 唐 许浑 《寄契盈上人》诗:“何处是 西林 ?疏鐘復远砧。” 唐 李商隐 《华师》诗:“孤鹤不睡无云心,衲衣笻杖来 西林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