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柳中庸唐代〕《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促柱秦筝无限秦人悲怨

抽 chōu《國語辭典》

抽 [ chōu ]

  1. 引出。如:「抽丝」、「抽纱」。《广韵·平声·尤韵》:「抽,引也。或作䌷,䌷引其端绪也。」
  2. 将放在中间的东西取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 从全部中取出一部分。如:「抽税」、「抽空」、「抽签」、「从一叠信中抽出一封来。」
  4. 除去。《仪礼·丧服》:「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5. 萌发、长出。如:「稻子抽穗」、「抽出嫩芽」。唐·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6. 吸。如:「抽烟」、「抽水」、「倒抽了一口气。」
  7. 收、缩。如:「抽筋」、「抽搐」。宋·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
  8. 鞭、打。如:「拿鞭子抽你一顿。」
弦 xián《國語辭典》

弦 [ xián ]

  1.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3.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4.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5.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6.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7.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1.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2.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促柱 cù zhù
(1).急絃。支絃的柱移近则絃紧,故称。 汉 马融 《长笛赋》:“若絙瑟促柱,号钟高调。”
(2).指移近支絃的柱,以使絃紧。 宋 陆游 《真珠帘》词:“归去,想闲窗深院,调絃促柱。”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绮人传》:“所惜鶡旦不鸣,三絃不敢促柱,吹笛者往往宛转高下以就之。”  ——《漢語大詞典》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秦筝 qín zhēng
古 秦 地(今 陕西 一带)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 秦 蒙恬 所造,故名。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 齐 侣发东舞, 秦 筝奏西音。” 晋 潘岳 《笙赋》:“ 晋野 悚而投琴,况 齐 瑟与 秦 筝。”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诗:“汝不闻 秦 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细看 秦 筝,正似人情短。” 清 陈维嵩 《鹧鸪天·苦雨和蘧庵先生》词:“雪登麦积 秦 筝苦,雨歇丛臺 赵 女娇。”  ——《漢語大詞典》
无限(無限)wú xiàn
(1).不加节制;没有限制。《韩非子·解老》:“嗜慾无限,动静不节,则虚痤疽之,爪角害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王侯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寖以无限。”《宋书·王敬弘传》:“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
(2).犹无数。谓数量极多。《史记·河渠书》:“ 汉中 之穀可致, 山东 从 沔 无限,便於 砥柱 之漕。” 张守节 正义:“无限,言多也。”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髮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宋 秦观 《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係着无限的性命。”
(3).没有穷尽。谓程度极深,范围极广。《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无限。”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见赠》诗:“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 宋 谢逸 《柳梢青·离别》词:“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高公 夫妇欢喜无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一点点真理,这一句话,就化成他们的血肉,就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
(4).哲学名词。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漢語大詞典》
秦人 qín rén
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直至 汉 晋 ,仍沿用此称。《史记·大宛列传》:“闻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 秦 人守之。” 颜师古 注:“ 秦 时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孙尚号 秦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 马永卿 引《西域传》言:‘ 秦 人,我匄若马。’註:‘谓中国人为 秦 人。’”  ——《漢語大詞典》
悲怨 bēi yuàn
悲伤怨恨。《孔丛子·杂训》:“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匱。无令人有悲怨,而后世有闻见,抑亦可乎?”《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其诗无凄凉悲怨之词,皆艳丽欢愉之语。”《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两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那得不生悲怨。”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