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兵:士兵;秣:喂养。练好士兵,喂饱战马。指做好战前准备
成语出处《周书·文帝纪》:“臣自奉诏总平凉之师,责重忧深,不遑启处。训兵秣马,唯思竭力。”
成语意思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如有神力。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亦作“下笔如神”、“下笔如有神”。
成语出处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成语意思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成语出处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成语意思兴:兴致。正在兴头上难以控制
成语出处康濯《春种秋收》:“她姨姨倒不是个媒婆子;不过是兴不由己,有口无心地张嘴搭话。”
成语意思谓行动不逾越法度。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论》:“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成语意思席:坐席;暇:空闲。连座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成语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
成语意思犹言邪不犯正。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4回:“自古道‘邪不胜正’。吾仗天威讨诛反贼,有何惧哉!”
成语意思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成语出处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成语意思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成语意思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成语意思兴:掀起;作:兴起。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7回:“你是谁?在此兴波作浪?”
成语意思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怀念故人,悲悼亡友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成语意思荡:荡平。到处征剿敌人
成语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东荡,把功劳立下几桩桩。”
成语意思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
成语出处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
成语意思见“星驰电发”。
成语出处《周书·段永传》:“若星驰电发,出其不虞,精骑五百,自足平殄。”
成语意思犹斩草除根。谓从根本上消除祸患。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不争晋公主怀孕在身,产孤儿是我仇人,待满月钢刀铡死,才称我削草除根。”
成语意思比喻相互附和。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已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成语意思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回:“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成语意思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贵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