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臣今幸沽朱绂,而保安子天佑食藿悬鹑,臣窃愧之。”
成语意思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成语出处《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成语意思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成语出处《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成语意思旧时指命运亨通。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也是宋金时亨运泰,恰好有一只大船,因逆浪冲坏了舵,停泊于岸下修舵。”
成语意思神:精神;意:心意。神志昏沉,心意烦乱
成语出处清·李心衡《金川琐记·陈生》:“问所往,俱无知者。神昏意乱,本立不复能动。”
成语意思《吕氏春秋 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 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成语意思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亦作“守节不回”。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新序·节士》:“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鈇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
成语意思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成语出处《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成语意思见“伤化败俗”。
成语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成语意思水浆:饮料。流汁也进不了口。形容病重或劳伤过度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水浆不入于口者,至自禹它。”
成语意思矢:箭。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战斗到兵力丧尽
成语出处唐·孙揆《灵应传》:“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尽兵穷,委身折节,肝脑涂地,感动于强秦。”
成语意思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成语出处晋·张华《魏刘骠骑涞》:“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
成语意思守节:坚守节操;移:改变。坚守节操而不动摇
成语出处《旧唐书·肃铣等传论》:“辅公拓窃兵反叛,王雄诞守节不回,训子孙以忠贞,感士庶之流涕。”
成语意思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成语意思黍:黍子,小米。杀鸡作黍饭。指盛情款待宾客
成语出处《魏略》:“豫为杀鸡炊黍,送诣至陌头。”
成语意思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成语出处《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
成语意思嗜:爱好;痂:疮口表面的硬壳。形容怪癖的嗜好
成语出处《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成语意思骥:千里马;枥:马厩。比喻气魄雄伟,志向远大
成语出处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11节:“至是,而撒的尼亚之内治,一切就绪,骎骎乎有神骥出枥,鸷鹰脱鞲之志矣。”
成语意思让神仙吃惊,让鬼神害怕。形容人的武艺勇猛过人,也指让人十分惊惧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那士信足智多谋,熟于兵法,人号为‘小张飞’,使有一条铁鞭,神惊鬼怕。”
成语意思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成语出处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既示必死之期,又开可生之路,利害悬殊,事捷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