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气概、胆识、能力都杰出的人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家住浔阳江浦上,最称豪杰英雄。”
成语意思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成语意思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今天,我国各民族的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文艺工作者的代表欢聚一堂。”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监论·晋武帝》:“孰如近在汾晋之间,使我不轨之士民,教猱伥虎,河决鱼烂于腹心乎?”
成语意思《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
成语出处《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成语意思“绝妙”二字的隐语。
成语出处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成语意思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成语出处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成语意思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成语出处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成语意思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
成语意思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成语出处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成语意思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成语意思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成语意思隐士逃名避世。指卖药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
成语意思窟: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不是宋江来和这人厮见,有分教,江州城里,翻为虎窟狼窝。”
成语意思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成语出处元 汪元亨《沉醉东风 归田》:“怕筑成传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
成语意思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成语意思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教白》:“苟得其人,必破优伶之格以待之,不则鹤困鸡群,与侪众无异。”
成语意思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成语出处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成语意思昏愦:昏乱。形容头脑糊涂,不明事理
成语出处鲁迅《拟豫言》:“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愦胡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