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成语出处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彻底革命。”
成语意思卑躬:低头弯腰;屈膝:弯曲膝盖;指下跪。形容没有骨气;谄媚;讨好的无耻形象。
成语出处宋 魏了翁《鹤山文集 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成语意思暗:黑暗;天日:天和太阳;比喻光明。黑暗得看不到一点光明。形容社会极端黑暗;无理可言;无法可依。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老龙舡户》:“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
成语意思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出处唐 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成语意思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在天边一样(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天涯:天边)。
成语出处唐 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
成语意思细:微小。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做某件事。
成语出处清 翟灏《通俗编 地理》引《遗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成语意思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成语意思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成语意思形容兴趣浓厚。
成语出处茅盾《马达的故事》:“谁要是看了这样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还会贸然冲上去问一句。”
成语意思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成语出处明 余继登《曲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
成语意思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成语意思逢:遇到;对手:竞赛中本领不相上下的对方。比喻作战或竞技双方力量水平相当;难分高低。
成语出处唐 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成语意思蓬:蓬草;散乱 ;垢:污秽;脏。形容头发散乱脸上很脏。
成语出处《魏书 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成语意思对本来跑得很快的马再打几鞭。比喻快上加快。
成语出处明 徐姬《杀狗记 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迳赶至苍山,救取伯伯。”
成语意思指死去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成语意思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
成语意思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成语意思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成语出处鲁迅《孔诞祝圣言感》:“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成语意思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成语意思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