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原指太行山上一条小道。后形容狭窄曲折而又险峻的山路。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5回:“前面弯弯曲曲,尽是羊肠小道。”
成语意思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形:身体;单:孤单;影:身影;只:指单独。
成语出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成语意思臂:胳膊。比喻给一些力量不大的协助。
成语出处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成语意思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成语意思寿终:活到老死;正寝:旧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成语意思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不韦列传》:“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成语意思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成语意思鸿:巨;大。指大篇幅的巨型著作。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鸿篇巨制,洋洋洒者,行将别裒录之为一集。”
成语意思牢:牢狱。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成语意思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成语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成语意思比喻顺序失常。旧小说用来形容男女交欢。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促拍丑奴儿 学闲闲公体》词:“无情六合乾坤里,颠鸾倒凤,撑霆裂月,直被消磨。”
成语意思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成语意思碧血:血化为碧玉;后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丹心:忠心。形容满腔热血;无限忠诚之心。也作“丹心碧血”。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成语意思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成语意思闲谈,聊天,讲故事
成语出处茅盾《如是我见我闻》:“上茶馆,‘摆龙门阵’,是这里的风尚。”
成语意思仰:仰视;敬慕;弥:更加。越望越高。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成语意思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孝至》:“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
成语意思穷:物质基础差;经济水平低。白:文化、科学落后。形容经济、文化科学水平低;不发达。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成语意思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成语意思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成语出处《梁书 到洽传》:“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成,立身行道,终始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