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成语出处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成语意思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
成语出处《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成语意思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
成语意思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成语出处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成语意思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处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意思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耐人寻味。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夜坐》:“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成语意思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比喻根基深厚;事物才发达。
成语出处唐 张说《起义堂颂》:“若夫修德以降命,奉命以造邦,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天人报应,岂相远哉。”
成语意思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成语出处《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成语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成语意思指两者比较差不多
成语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成语意思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成语意思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成语意思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成语意思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成语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成语意思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成语出处孙犁《澹定集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成语意思觅:找寻。指反复寻求探索。形容六神无主,像是找寻失掉的东西似的
成语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成语意思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听:任凭;由:顺随。
成语出处清 无名氏《说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楼上,抛球择婿,对天祝道:‘姻缘听天由命。’”
成语意思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成语意思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成语意思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成语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