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成语意思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胳成,乃一龙一猪。”
成语意思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成语意思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聋口哑!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乱舞枪遮拦。在那半空中,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时分,未见胜败。”
成语意思逸:安闲,逸乐。有劳动的时候,也有安逸的时候。指工作与休息安排得合适恰当
成语出处唐·欧阳詹《鲁山令李胄宴僚吏序》:“歌发其所自和,舞发其所自乐,穷八荒,竭千钟,强发扬,课丝竹,则有劳有逸,岂合欢之意欤!”
成语意思指对等行动。所指因文而异。
成语出处陶行知《怎样做小先生》十一:“你既虚心的请教他,他也会虚心的请教你。最好的教育是有来有往。”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用以指身懒神昏。
成语出处语出《文选 嵇康》:“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成语意思抵掌:双掌合在一起。扬起眉毛,双掌合在一起。非常喜悦、珍惜的神态
成语出处《梁书·任昉传》:“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成语意思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成语意思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成语意思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谓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成语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成语意思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成语出处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成语意思见“月落参横”。
成语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
成语意思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成语出处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成语意思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成语出处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
成语意思倚:靠着。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7回:“两人不来多嘴,全凭那斫轮老手徐世昌,及倚马长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成语意思野马:状如野马的云。云气灰尘。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
成语意思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衡传》:“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故能同心戮力。”
成语意思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