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松涛清风,流水明月。形容景色优美或人才俊朗
成语出处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叔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岂能方其朗润。”
成语意思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成语意思神:精神;夺:丧失。精神分散,志气丧失
成语出处《元史·张桢传》:“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
成语意思歹:坏事。做种种坏事
成语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没揣的大惊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成语意思见“三夫之言”。
成语出处《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成语意思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成语意思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于是民族主义文学家也只好顺风转舵,改为对于这件事的啼哭,叫喊了。”
成语意思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眼见得城池也不济事了,各人自思,随风转舵。”
成语意思栉:梳篦;栉比:像梳齿排列。像丝一样纷繁,像梳齿一样排列。形容纷繁罗列
成语出处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纂组异闻,网罗轶事,猥琐赘余,丝纷栉比,一经奇见而色飞,偶尔艳聆而绝倒。”
成语意思殊方:远方。异域:异邦、外国,指远方或国外。
成语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傗国》:“风教遐被,德泽远治,殊方异域,慕化称臣。”
成语意思见“实繁有徒”。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成语意思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成语意思同“食前方丈”。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成语意思殊方:异域,他乡;异类:指不同品类的事物。泛指异域他乡各种各样不同品类的事物
成语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成语意思同“赏罚分明”。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成语意思同“饰非文过”。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我虽然也被谥为‘土匪’之一,却并不想为老前辈们饰非掩过。”
成语意思见“饰非遂过”。
成语出处宋·叶适《法度总论》:“及其崛然自见者,犹皆自有为国之意,便其下无饰非养过之心。”
成语意思饰:掩饰;丑:丑恶。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
成语意思同“赏罚分明”。
成语出处《汉书·王嘉传》:“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
成语意思费尽心思。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14章:“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