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成语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意思釜:锅。薪:柴。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成语出处汉 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成语意思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意思运筹:筹划;策划。帷幄:军中营帐。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成语意思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芍药谱》:“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
成语意思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威。”
成语意思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成语意思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成语意思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成语出处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成语意思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俱骑了马,连日夜兼程,赶上丧车,护进二贤庄。”
成语意思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
成语意思气象:景象;万千:泛指极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成语意思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成语出处《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成语意思拔:动摇;改变。形容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方毅《读》:“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成语意思腾、跃:跳起;跳跃。像龙那样飞腾;像虎那样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也作“龙跳虎跃。”
成语出处唐 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成语意思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成语意思功:事业;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务。也作“大功毕成”。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成语意思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成语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成语意思原指花草树木的枝茎粗壮。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工作粗糙;做事不认真、不细致;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又比喻不周密、不详细或比喻粗略的轮廓。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8卷:“《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
成语意思不堪:不能;设想:对未来情况的想象、推测。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